楊 瓊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元壩鎮中心小學校 四川 蒼溪 628400)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閱讀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直接最現實的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在145萬字以上。”單從這個數字來看,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內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而且有課內教學替代不了的功能,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學生局限在課堂里自我封閉,而要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不斷地變換手段來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閱讀是需要時間的,課外閱讀的主要時間主要是在課余,但把所有任務都放到課外去并不合適,因為孩子在課外的閱讀時間通常是無法保證的。在語文課時日益益減少的情況下,如何還能抽出時間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課文只是體現閱讀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閱讀實踐應該放到課外。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就曾經介紹說,自己一般只花一學期的二分之一的時間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時間都用來閱讀教材外的內容。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少講,更不能條分縷析、精雕細刻地講,沒有必要,一定要節省下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分析,去思考琢磨。魏書生認為,一方面,老師講得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少,學生沒有實踐練習的機會,當然不能形成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老師講書,講得再好,也是在講老師的閱讀理解,而具體到學生怎樣讀一篇文章,怎樣理解分析,那情況又是各種各樣的,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程度的學生對一篇文章的注意理解也是很不同的。老師講書企圖把全班學生的認識程度提到同一水平上,用意無疑是好的,實際很難成為現實。這就是事與愿違,出力不討好。
2.1 教師陪讀以身作則。我建立圖書角,讓學生帶課外書,每天安排學生20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由于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在情緒上有所抵觸,但迫于老師的壓力只是勉強應付老師,當我在他們身邊時,他們就拿起書來做做樣子,只要我一轉身,他們就自己搞自己的。20分鐘結束,看著學生那開心的樣子,我心中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為了學生,咱這活動得開展下去。萬事開頭難,做事貴在堅持。首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其明白老師的用意,然后老師帶頭每天堅持看書。在我的教育和帶領下,學生開始發生轉變,并逐漸從書中得到很多樂趣,很多時候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學生都開始主動看書,并完完全全沉醉于書籍當中,看著孩子們逐漸養成了主動看書的好習慣,我是打心底里高興。
2.2 學生典范引領全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能使學生產生向上的心理。我班有位女同學剛到我班時成績很差,四年級了不能寫出一段通順的話來,但在我們開展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中,我發現她看書特別認真,寫作進步很大,成績提高很快。于是我及時給予表揚,并把她的現在習作與以前進行對比,讓班上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課外閱讀帶給我們的好處,嘗到課外閱讀的甜頭,使課外閱讀成為自己的一種內驅性行為。
3.1 生活素材積累。語文素養來自于生活也將要回饋于生活,語文課外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生能生動、有文采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事、物、情,沒有生活素材積累,這一切當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小報中記錄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本身就是一個閱讀感悟、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也為學生習作準備好了第一手的生活素材。
3.2 名著精彩片段。文學名著的閱讀要落到實處,避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現象發生,避免把文學名著的閱讀當成一個無聊的消遣的過程,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學生把自己認為的精彩片段摘錄下來。選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那種僅僅閱讀故事梗概,或滿足于記住一些可能的考試內容的做法,在這個版塊就行不通了,這樣名著閱讀就落到了實處。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語文素養當然也就同步增長了。
3.3 美文推薦共賞。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也是五花八門的。語文教學大綱推薦的大多是一些小說,生活中我們還必然接觸到小說之外的各類體裁。詞匯的積累當然也不能僅僅局限在推薦的文學作品上,報刊、雜志甚至我們平時練習的試卷上都有不少的文質精美的好文章,讀一讀,抄一抄,其趣無窮,其益也無窮。
3.4 自主知識展示。語文學習是包羅萬象的,一本書籍七個版塊當然不可能涵蓋學生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或者他們還有自己值得自豪的知識、能力需要顯露一下呢,留下這個版塊,讓他們自由翱翔吧。
編好后的書籍在學校各個班級進行推廣發布。學生來勁兒,課余一有時間就忙活這事兒那個認真樣兒簡直讓人感動。這樣還用擔心學生不去閱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