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 安徽 淮南 232100)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各種知識的教育,發揮語文課程的工具屬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關注語文課程的人文屬性,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語文課程中,我們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導學生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有效實現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1.1 過度強調考試成績。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將取得優異的語文成績看作是升入初中的一種途徑,所以往往不能正確看待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側面體現,是提高學校知名度的有效方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往往關注的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學進而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對于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學也就無暇顧及。
1.2 在語文課程中學生對德育思想不夠關注。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師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可以自主進行學習,或者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動性,讓學生對各種道德思想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實際教育中很多學生對德育思想都不夠重視,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知道背誦各種語句,或者完成各種練習題,而沒有對各種道德思想進行充分的研究,即使教師進行德育教育,也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得德育教育存在表面化的現象,影響了德育教育的順利發展。
1.3 教師缺乏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師存在著教育觀念落后的情況。在他們的教育觀念下,語文教育就應該是以語文相關的教育為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目的,不應該在教學中出現與語文教學無關的內容,這也就成為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愿意進行德育方面教育的原因。除此以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依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不僅會缺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會失去接受德育教育的機會,長此以往,想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就難以實現了。
2.1 堅持以學生為主,重視階段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注重小學生在小學課堂中的相應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及素質教育教學的開展下,教師轉變自身主體地位,在以學生為主體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逐漸形成了德育教育的階段性發展。在小學不同的認知階段中,小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需要學生的不同階段發展開展對應的德育教育工作,實現加強學生的感知力。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教育、理性教育等等。在小學語文課本的學習中,讓學生們了解革命先輩及祖國發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成長,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更好認識自己。
2.2 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在傳統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關注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寫作能力的提升,沒能將德育內容滲透進來。認為只要幫助學生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便完成了寫作教學任務,這種認識顯然過于狹隘,沒能將德育滲透寫作教學中。例如,進行寄景抒情方面的寫作訓練時,教師可以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過學生的實際觀察來積累寫作素材和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學生身處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能夠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進而起到德育效果。
除此之外,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供學生閱讀,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幫助學生積累更加豐富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優秀的課外讀物中同樣會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內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可以接受德育方。如,在母親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我的母親”為題進行寫作,并且向學生推薦體現母愛方面的文章,如《慈母情深》等。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寫作,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也能使學生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懷與愛護,使學生認識到母親的辛勞和偉大,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實現德育的滲透。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師需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思路,對教材進行有效的研究,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品味和體會,促進道德教育的深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