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貴州 貴陽 550001)
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模式,它可以彌補單篇閱讀教學在“比較、判斷、分析、整合、運用”等閱讀能力訓練上的不足,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群文閱讀主要是指,語文教師和學生二者之間通過圍繞單個議題或者一部分議題,對議題的內容進行集體思考和構建,通過商榷最終達成意見一致的這一過程。
群文閱讀以“結構化文本”為主要載體,以議題為主要討論內容。其中“議題”指的是在一組文本中包含的一些具有開放性的能夠讓人不斷思考和議論的話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討論,其實就是就議題的核心線索形成一個“理解結構”的商討和分析。換而言之,就是通過組員成員討論問題直到達成共識的這一個過程。即在事先不知道、不確定議題的標準答案的前提下,在充分發揮個人思維思考能力的基礎條件之上,由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一起通過探討研究,將探討出來的結果共享,再經過對文本議題的逐漸構建,讓學生和教師在文本議題的視域中融合,最終形成一致的意見。
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加入到這場改革中來。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都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階段,群文閱讀順勢而生,它的誕生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一套完整的閱讀體系,增強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
“問題設置”,顧名思義就是討論和議論的話題。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教授學生語文時選擇的議題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3.1 可議論性。議題的選擇要有可議論的點,要讓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就是說要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議題,最好能夠選擇符合當代高中生潮流和觀念的問題。因為人與人之間觀念意識、知識量儲備、涉獵愛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語文教師在議題的選擇上就要做到讓學生感興趣、有話可說、愿意說、有能力說,即議題有可議論性。
3.2 一條性。議題在選擇上面要遵循一條式的原則,將我們的課本知識內容與選擇的議題串聯起來,讓學生在討論議題的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鞏固。
3.3 邏輯性。議題的設置上要具有邏輯性。對于議題的思考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但都要具有邏輯上的關系,能夠形成相應的有邏輯的問題鏈和答案。
3.4 開放性。議題具體答案的劃分,應該沒有對應的標準,應當充分發揮師生的思考能力,從商榷出來的全部答案中找出最優答案。這樣做才能夠充分的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起大膽的創造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我們都知道群文閱讀教學分為三部分,即確定議題、選擇文本、設計問題。其中關于問題的設置主要是在第三個環節進行探討。然而如何對問題進行更好的設置,就要求我們將視角放在第二個環節中,如何選擇好文本的問題上去,只有文本選擇得好,我們才能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將問題設置好。
在選擇文本的時候,要能夠包涵各種文學體裁,可以是小說、詩歌、散文等,要是能夠結合具體生活就更合適。文本題材選擇上要具有“互文性”,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要考慮到各個文本題材在內容上是否相互指涉。因為只有文本題材間有關聯性和張力,才能夠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學習中激發出最大限度的思考能力,展示出他們的才華。
在確定了文本教材后,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主體來確定問題的設立。通過以教材為基準,從教學教材角度出發和思考,以聯系所學教材的內容、鞏固學生教材知識、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為準則,來設定群文閱讀教學的目標,進而進行問題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對所教授的教材的理解做到精準。只有精準理解教材編撰人員的內心意圖,才能準確的結合課內文本設置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同時,設置問題時應根據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知識量的儲備以及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涉獵范圍來進行,最好將課外文本以及課內文本二者有機結合,滿足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擴大學生思考的范圍。
在問題的設計上不僅可以聚焦一個問題還可以結合具體語境開展一個問題鏈的探討。因為問題鏈中的問題都具有相關性,因此在針對問題鏈進行探討時,可以將次要問題的討論答案拿出來,并以此為階梯將商榷探討的方向逐漸指向議題本質,加深學生對議題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從而讓整個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快速的飛越式的發展。
群文閱讀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新型閱讀課程。作為一種新興閱讀教育模式,它的興起發展與成熟離不開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與實踐。筆者從高中生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設置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希望能夠為語文一線教師帶來一些思考,最后也希望廣大的同行能夠繼續對此問題進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