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蓉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 貴州 貴陽 550001)
唐詩興盛,聞一多先生言“唐朝為‘詩唐’”。在這個詩歌鼎盛的朝代,有一位詩人,被后世尊為“詩圣”,宋人王安石言,“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杜甫以其抑揚頓挫的筆鋒,寫出為千古稱道的篇篇詩章。
詩圣杜甫的詩歌在中學語文古詩鑒賞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就包含了《望岳》《石壕吏》《春望》、《秋興八首(其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江南逢李龜年》《春夜喜雨》《羌村三首》《詠懷古跡(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陽樓》《旅夜書懷》《閣夜》等近二十篇詩歌。出自同一位作家的多篇詩歌,教師該如何教?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刻板的單篇教學已不適用于如今教學環境。
2010年趙鏡中先生提出了“群文閱讀”教學這一概念,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構建,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這實際上是有單篇閱讀教學向“單篇帶多篇”的群文復合教學模式的轉變。“單篇帶多篇”,在兼顧精讀與泛讀的同時,將閱讀的“量”與“質”統攝在一個閱讀體系中,以實現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是多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2]學生在一個閱讀體系中對多個文本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從而體味作品的精神內核,發展提升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基于以上,筆者將杜甫詩歌文本組合構建,進行了杜甫愛國詩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索。
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中提出的“學習任務群”的概念。課程標準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這一學習任務群中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杜甫,是中國文化史上典型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壯志凌云的青年時期登上泰山,吟詠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為國效力的宏偉志向;正當壯年,歷經安史之亂,對于國家由盛而衰的命運他無力回天,吟詠“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為百姓所遭受的苦難而焦慮嘆息;飄零到成都投奔好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諸葛亮的贊美,是對自己沒能為國出力的無奈與遺憾;輾轉夔州等西南多地,從《秋興八首》到《登高》,字里行間全是對于民族命運的憂思;最后舉家登上一葉扁舟,北上歸故里,家鄉已回不去,他登上岳陽樓仍不忘國家和百姓的命運,吟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一千古名句。可見,杜甫詩歌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代表作,其中還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
因此,在杜甫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可將杜詩中的“愛國情懷”設置為主議題構建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去研讀杜詩中深刻而博大的愛國情懷。
立足于“鑒賞杜詩中的愛國情懷”這一主要議題,要設計具體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精讀文本材料,才能確保學生高效率地閱讀,從而習得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鑒賞能力。
“意象”這個專業術語隸屬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如此論述“意象”二字:“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3]而王國維先生又把意象解釋為“一種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滲透中形成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美。”研究意象是鑒賞古代詩歌的主要途徑之一。
杜甫的愛國詩當中亦有許多值得探究研討的意象。例如出現在杜詩中的動物意象猿(出自《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黃鸝(出自《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等;再如杜詩中的事物意象烽火,家書等(出自《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更如出自《登高》中那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這個意象,雋永而深刻,林庚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木葉”》來論述其審美價值。
因此,可在,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設置問題“自主精讀詩篇并找出其中的意象,探索其深刻意蘊”來引導學生讀懂詩篇,從而發展提升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群文閱讀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包括系統化思維、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4]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除了整合教材閱讀文本、選擇經典篇目師生共同閱讀、探究、討論之外,還應為學生推薦相關經典書籍,如劉典先生編撰的《杜甫年譜》、馮至先生撰寫的《杜甫傳》和洪業先生撰寫的《杜甫:中古最偉大的詩人》等著作,都是值得研讀的好書。要求學生閱讀之后要撰寫相關閱讀報告,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所學,任選角度談談你眼中的詩圣杜甫”,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鞏固、反思學習內容,獲得真知。
群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理念上的革新,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以獲得科學而高效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