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玲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湖學校 安徽 滁州 239400)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逐漸凸顯。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內容,忽略學生情感需求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學生缺乏閱讀積極性,不利于閱讀教學的深入開展。文本細讀是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其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題,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體會到閱讀過程中的樂趣,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從而促使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1.1 教師過于依賴教材,課堂內容缺乏趣味性。教學配套設計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而教材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內容。小學生認知程度不足,教材往往是貼合學生的認知編纂而成,在教學過程中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但是如果教師過分依賴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并且沒有依據學生的喜好進行適當的創新,則會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內容沒有個性化的解讀,就很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內容中更深層次地體會文本含義。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多以旁觀者身份展開閱讀,而不是沉浸到文章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學習體驗。而教學設計也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中心,教師依賴這一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圍繞這一中心展開學習,閱讀教學趣味性會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課堂教學質量也難以提升。
1.2 教學形式單一,創新度不足。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引讀,然后學生跟讀,學生機械性地依據內容進行閱讀,并不會深入到文章內容中,甚至對文本信息也不會產生很深的印象。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產生閱讀興趣。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足,也就不會及時給予教師反饋,這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由于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教師不會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更無法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下降。這樣的教學形式很難促使雙方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甚至會使學生和教師之間越來越有距離感,教學目標很難達成。
2.1 把控文章主題,了解整體文意。一篇內容緊密相連,情感表達恰到好處的文章才能算是好文章,所以在閱讀文章時一定要緊抓主題,通過整體去細細品味文章的中心內容,這樣才能深層次地了解文本的內在含義。一字一句將文章拆解開來,會讓文章喪失連貫性和整體性,影響到文章的美感,文本作為整體展現的意義也會因此喪失。
整體閱讀是要在掌握文章完整的信息后才能進行的,需要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即寫作的角度去審視文章的內容。這樣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結構和脈絡、認識到文章的語言風格,進而體會到語言表達出的豐富感情。在文本細讀過程中,一定要首尾兼顧。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應當是呼應的,這樣才能表現出完整的意思,成為優秀的文章。之后才能依據文章的主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其所表達的內容和含義。
比如在《鳥的天堂》一文教學中,不能只關注重點詞句。文章中有對榕樹的描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可以真切感受榕樹的美麗。但是作者更想表達出“鳥的天堂”這一場景,而不只是榕樹所能襯托出來的美與熱鬧。不能把控主題整體了解文章,就會產生淺顯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要首先引導學生尋找課文主線,將主線與文章語言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看到整篇文章的內容。最后再讓學生細品段落之間、句子之間的關系,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描繪的畫面。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帶領學生走進不一樣的世界,讓學生發現閱讀樂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展開閱讀。
2.2 深入研究文章細節。從語言角度出發,細細品味文章的詞語段落,品味并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展開以及文本前后關系,能更好地抓住文本所表達的內涵,從而促使文本閱讀效率的提升。因此,除了整體閱讀,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靈活運用這兩種方式,提升閱讀效率。文章中關鍵詞句對表達文章中心和主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往往會將情感寄托于關鍵詞句或段落中,從而讓讀者更準確地把握文本內容。這些關鍵詞句不僅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更是聯系前后文的樞紐,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在文本閱讀中一定要重視關鍵詞句,通過這部分內容領悟文章內涵,提升閱讀效率。
總之,文本細讀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只有仔細研讀文本和觸摸文字才能和其無障礙溝通對話,再將研讀中信息轉化為自身語言傳授給學生,使其充分理解文本意蘊。語文教師應理清文本多層次結構,關注文本語言表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