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焦煤公司社保中心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跟著不斷地提升,漸漸地對生活保障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國一直致力于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從而維護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但是因為工傷保險的宣傳不到位,使得很少有人知道工傷保險所存在的作用,導致職工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保障。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經濟賠償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由于職業危害無所不在,任何職工發生工傷事故或遭受職業疾病,都應毫無例外地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者在生產和工作過程中一旦遭遇工傷事故,無論事故責任屬于企業、雇主、相關第三人還是本人,都應依法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同樣存在工作傷害風險,不管是大中小企業都應該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并且要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才能分擔雇主風險,使工傷職工的權益最終能夠得以保障,同時分散企業風險,提高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1]。
推動工傷保險的實施不僅能夠讓我國的每一個勞動者都享受到最基本的權益,從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能夠使企業獲得長久穩定地發展,能讓國家實現長治久安、和諧發展,進而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
工傷保險是安全生產的對立物,也就是俗稱的克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運用,使得工傷事故的發生也頻繁加劇,為了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同時為了分散雇主的經營風險,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工傷保險就因此產生了。
工傷保險主要的特點是覆蓋面比較廣泛,適用于所有的員工;其次是工傷保險是實行無過錯原則的,不管是否是用人單位的問題,都要承擔相應的保險責任或者是全部的責任;工傷保險具有強制性繳納的特點,由國家立法強制實施的;工傷保險作為社會福利是具有一次性補償和長期性補償的相結合的原則;最后工傷保險是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體系,體現了經濟補償與事故預防和職業病防治相結合的特點。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不斷出臺了惠民措施,制定了工傷保險等一系列方面的保險,就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促進國家社會和諧的發展。然而,工傷保險的宣傳情況但卻極不樂觀,走訪調查之下才發現有許多人都不知道工傷保險到底是干什么的。而造成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工傷保險政策宣傳的不到位,在宣傳方式上通常采取的都是發放宣傳“小冊子”等資料,而小冊子里面通常都是一些常規的資料和工傷保險政策實施的方法而已。再者,通過在部分地區的走訪調查,發現很多地方對工傷保險政策和變革的重視程度都普遍較低,甚至是漠不關心,對政策內容的了解是少之又少。而還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對工傷政策的不了解,從而導致了參保積極性不高,都是保持著觀望態度而已,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一定要采取強有力的宣傳措施,讓人們能普遍了解工傷政策在社會上的重要性以及對個人合法權益維護的重要性。
工傷政策的實施對我國社會和諧發展是具有現實性意義的,是能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事情。但是目前工傷政策宣傳的形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各地政府或保險單位向群眾發放小冊子宣傳或者是將工傷政策的內容刊登到報紙上而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宣傳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群眾的需求了。
工傷部門中的工作人員,由于各種情況導致人手不夠,且一般在工傷政策單位中,宣傳人員不單單是只有本身的工作,可能還要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兼職,而此種情況下使得宣傳人員也無法專注宣傳工作的開展。除此之外,大多數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往往不是本專業出身的,甚至有些人上崗之前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缺乏了一定的工傷保險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宣傳工作時就不能夠詳細地落實到實處給勞動者講解,而講解的不到位也使得勞動者一知半解,從而不重視保險的參保率。
在宣傳工作的進行中,工傷保險的宣傳人員都喜歡照搬政策內容,忽略了勞動者的認知水平和需要[2]。宣傳的內容都是比較書面化和術語化,勞動者不明白哪些是與自己的自身利益相掛鉤的,從而造成了勞動者對工傷政策的認可和接受度都比較低。
很多用人單位中的職工都是外地打工的人,文化水平比較低,并不能充分了解到工傷保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覺得工資給夠了就可以了,沒必要去花額外的金錢去參保,這樣只會浪費錢財,不如把多余錢發到自己手里比較實惠,因此對于用人單位的參保也不夠重視,覺得可有可無,導致了工傷保險政策的實施存在了阻礙。
按照法律法規來說,用人單位應該積極地參加工傷保險,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的費用。但是長期以來,個別用人單位卻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拒不給職工參保,這是因為用人單位對工傷保險存在誤解,覺得工傷保險就是保護勞動者的利益的,并沒有保障企業的利益;其次是用人單位總覺得自己沒有那么倒霉,安全事故肯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夠重視工傷保險的參保率,使得工傷保險的工作難以進行。
針對當前工傷保險政策的宣傳現狀,我們要增強宣傳的創新意識,將宣傳方式轉向滲透式和引導式的模式,并借助現代科技的發展來宣傳,讓勞動者都能知道工傷保險政策的重要性[3]。1.進行線上模式宣傳。充分利用網絡的傳播速度快和接觸面比較大以及受眾吸引力強等的方面特點,通過電子大屏幕滾動播放工傷保險的政策內容,如:動漫宣傳片和案例展示片,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發布工傷保險公益性信息。2.展開現場宣傳的模式。通過開展一些工傷政策的活動,如:現場宣傳咨詢、懸掛條幅和宣傳用語、發放宣傳手冊等來進行宣傳,并且要加大《工傷保險條例》以及工傷保險參保、工傷認定、待遇享受、經辦流程等宣傳力度,讓勞動者都能充分了解到工傷政策的方方面面。3.加強對重點領域的宣傳。對于一些發生事故比較多的地方,如礦山井下、建筑工地等地方要發放一些工傷保險知識手冊和宣傳畫,按照實際人數進行分發,并向參保單位和職工進行一系列的兌點宣傳,提供現場咨詢,讓一些從事高危職業的職工都能增強自己的保護意識,從而增加工傷保險的參保率。4.創新策略宣傳。可以制作一些印有工傷宣傳用語的雨傘、紙杯、抽紙等宣傳用品發放給廣大職工,讓工傷保險政策融入職工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加大對工傷保險宣傳部門的人員投入和加強對其的培訓措施,從而才能完善隊伍的建設,提高隊伍的文化素養。定期給員工展開培訓,讓新員工和老員工都能熟練掌握和有效的落實工傷保險政策實施,適當增加宣傳的經費預算,才能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并且要加大力度完善工傷保險部門人才的引入,吸引一些具有專業知識能力的人到工傷保險宣傳部門中來。同時還要加強對工傷保險中人員的素質能力建設,才能讓這些人員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從而更加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能力,確保工傷保險政策的宣傳效果更佳。
在宣傳的過程中,宣傳內容要以勞動者為基礎,避免一些冗雜而又專業化的術語,運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識點來為群眾解答。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要耐心地為勞動者進行解答,面對勞動者提出的問題,要仔細地為其答疑,才能促進社會和諧得發展。在平時宣傳的過程中也可以和本地的電視臺進行合作,專門開辟一些工傷保險政策的專欄,邀請專家來為勞動者們解答工傷保險政策的實際意義。還可以組織一些工傷保險的社區活動演出,用一些生活中常接觸的戲曲和相聲小品等方式,讓大家更加提高對工傷保險政策的認識。
針對職工不重視工傷保險的認識的片面性,政府要加強對職工安全知識的培訓,讓職工深刻地明白到工傷保險政策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能夠使員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或是患上職業病的時候能給職工提供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的,是維護職工切身利益的。并通過一些典型的工傷保險事例的講述和視頻的播放,讓職工深切認識到工傷保險政策的好處。
政府部門要提高企業對參加工傷保險的宣傳意識,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提高企業對工傷保險中條例內容的認識,從而使企業明白參保并不是只對職工有利益,對企業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利益。還要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加強企業和職工對工傷保險政策的了解,并對企業和職工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積極參加工傷保險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和保障企業自身的利益,讓職工明白參加工傷保險能夠讓職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從而加強工傷保險政策的落實,讓企業重視對職工的參保,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用,讓職工明白工傷保險對自身的合法權益利益的維護,從而才能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
總而言之,工傷保險的實施能讓我國實現長治久安的和諧發展。而工傷保險政策的宣傳,能讓工傷保險政策傳遞到社會中各個角落,讓勞動者們深刻地認識到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工傷保險參保面積擴大,構建了一個和諧平安的社會大家庭,從而對國家經濟社會快速地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