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彤 吉林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局
隨著國家治理能力以及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使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必然需要,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長久以來制約交通行業發展的問題,如職權交叉、多頭執法等。改革進程的推進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此過程中會受到各利益方的影響和干擾,從而限制改革進程的推進。有時在改革結束后也會由于舊執法體系長期存在而會現有運行機制造成不利的影響。
如今人們的生產、生活等都與交通運輸密切相關,不僅能夠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體驗,有序、穩定運行的交通環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質量水平。但目前交通運輸行業還存在著很多頑固性問題,如超載、超限等,甚至出現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財產以及生命安全。這與執法不到位是有緊密聯系的,所以必須要對舊執法制度、模式進行改革,建立新的、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行政執法體系,使交通運輸行業的治理、監管更加有效。
我國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具體操作中,要注重交通運輸行業的落實,深化行政執法改革,簡化不必要的行政執法項目流程,使行政執法隊伍得到整合,下移執法重心,使執法能力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就是要思考修正原有條塊分割執法體系,以此為基礎使執法體系朝著高效、便捷、職責明確的方向發展。
2020年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背景召開,并第一次提出了法治思想[1]。這是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和原則,作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要據此推進交通運輸行業在法治軌道上實現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是法治思想得以落實的重要手段。
交通運輸行業大多是窗口行業,關系到民生的基本問題,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若交通運輸治理,特別是執法上有問題,不僅會對人民群眾的利益造成影響,降低幸福感,還會對政府的公信力帶來不利影響,引發社會輿論。所以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是順應民心民意,穩定社會改革發展大局的事業,必須要堅定的、持續推進。
首先,各地執法改革推進參差不齊。近些年來,我國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受到廣泛的相應,各省市在積極推進,也出臺了相關的執法改革意見,建立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但是各地改革進程參差不齊,特別是省級、市縣級的工作之間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各地執法機構名稱、職責權限范圍存在差異。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并沒有對機構建立進行統一規定,使得各地在具體落實實踐中成立的執法機構名稱不統一,職責權限也有差異。盡管在名稱確定上各地有自主權,但是不統一的名稱也會給工作開展帶來難題,特別是對比與公安交通等統一設置的機構部門[2],這種不統一的行為會影響改革的嚴肅性。
第三,基層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改革積極性不高。交通運輸部門作為我國交通運輸的主管部門,雖然宏觀規劃設計比較清晰,但是細節上設計不足,推進方案缺少針對性,具體要求不明確,會限制相關工作的開展。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的建立、人員的配置等都需要財政支持。編制也是改革的重點問題,作為基層政府要對執法隊伍整合改革后的編制問題、人員轉隸問題等給予關注和重視,若對這一點關注不足,相關改革方案、政策等不足,就會限制改革的推進。
最后,機構建立后續問題比較多。有些地方在改革推進中只是做表面工作,部門建立掛牌風風光光,但后續問題比較多,如果處理不佳會起到反作用。改革之后的真空期、真空帶問題[3],從建立到職能實現整合是要有一個過程中,要避免改革后出現缺位的情況。執法權力邊界劃定也是重點問題。同時執法人員的素質水平不高也會限制綜合執法隊伍作用的法規,也需要提高重視程度。
明確綜合行政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做到有法可依。同時依據綜合執法崗位配置明確其各自職權,并將職權劃分到具體部門、崗位中。完善內部協同機制,使省、市縣的綜合行政執法能夠密切銜接。在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益管理服務部門之間健全運行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協調聯動,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對于重大事項、應急事項建立報告處置制度,使突發性執法事件得到科學的應對。開展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明確執法部門處理問題的職責和處罰權,保證處罰主體是唯一的,不出現重復處罰的情況。
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執法聯動機制、重大案件執法查處機制,強化建設公檢法部門在移動案件、共享信息、通報以及執行等機制,完善跟蹤監督機制,從公路超限、車輛監管、港口船舶等污染防治放在重點位置上,積極推進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參與到區域綜合行政執法、聯合執法的工作中。強化監測執法風險,對于群眾來訪、來電以及輿論等情況要正確的應對,及時調查問題并妥善處理。完善交通運輸綜合執法監督辦法,堅決避免交通運輸行業中各種違法執法行為的發生,對于違法行為要科學合法的進行管理。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建立長效的行政執法監督制度與網絡。優化行政執法質量、效率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運用考核評價結果。健全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督察制度,建立專門的督察隊伍,定期、不定期的進行明察暗訪,對行政處罰、執法風紀、職責履行上給予監督[4]。完善舉報投訴機制,對于群眾舉報、媒體曝光的案件要進行嚴厲的督辦。同時建立完善的權責清單制度,對執法界限進行明確,將執法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向社會公布,使人民群眾了解執法機構的具體職責、標準、依據以及程序等,保證群眾的知情權,使執法人員了解執法權限,不能越權、越位。此外,建立執法信息的公開機制,將除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案件的執法信息進行公開,避免出現暗箱操作的行為。
注重改革創新,建立公路、水路等執法部門,使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更加規范。
對于公路綜合執法,要做好道路運輸超載超限工作,強化高速入口檢測,避免超限超載車輛進入到高速中。加強路警與電子抓拍系統的建設,使治超工作更加規范。不定期開展專項治理,實現跨區域執法監督,建立執法機構,優化路政管理信息平臺建立,做好監管服務,使路域環境得到高效治理。做好客貨運輸業整治,對運輸業經營企業、人員、車輛、運輸向各位、監控以及技術管理等違法行為進行整治,優化抄告信息處理工作機制,對重點對象進行嚴厲監管。對于道路運輸行業重點、重點領域環節等加強執法監督力度。
對于水路綜合執法,要優化監管流程,實現高效工作。加強船舶載運安全監管,規范船舶進出港口的申報,進行現場監督。集中整治長期脫管的船舶,綜合治理內河船違法進行海上運輸的向各位。規范水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優化調查處理流程。健全港口安全監管機制,重點對危險品港口碼頭、庫場等進行監督,做好水上搜救和應急保障工作。同時,加強水上水下活動、涉水工程建設的檢查監管,規范發布內河通航水域航道通告、警告等[5],使轄區內水域通航更加有序。做好水路運輸市場管理,對水運企業進行核查,有效排查治理隱患。此外積極推進綠色航運發展,使水運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改善。
對于執法人員,要做好持證上崗、資格管理等工作,建立執法人員庫,并對交通運輸綜合執法證進行換發,讓執法人員能夠100%的持證。同時健全執法績效考核和職業保障體系,滿足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需要。同時,加強執法教育培訓工作。制定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教育培訓方案,做好執法骨干以及干部的教育培養,編寫培訓計劃,并對不同崗位、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培訓大綱,優化培訓課程,將交通部門的相關院校作為實訓基地,使執法人員的實際操作水平得到提升,強化培訓質量。分層分類對執法人員進行輪訓,使轉崗培訓率達到100%。此外,注重綜合執法隊伍水平的提升。對執法流程進行統一,執法文書的制作、執法案卷的歸檔等都要規范。執法活動通過執法文書進行記錄,文書的制作水平以及歸檔能夠直接將辦案人員的執法水平反映出來,也是單位依法行政的寫照,所以要提高重視程度。定期開展行政執法案卷的評查,通過互查、抽查等方式明確不足,并整改問題。剖析典型案例,使執法機構領導、業務骨干的法治素養得到提升,提高干部職工的防腐能力。組織技能比賽、執法比武進行練兵,使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得到保障。
總而言之,在交通行政綜合執法中,要注重積極改革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完善執法體系,加強對交通部門的監督管理,認識到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的復雜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從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的現狀出發,采取科學化的措施制度進行處理,優化交通運輸部門的管理工作,實現交通綜合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