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稅法》一直以來是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有記憶要求高、時效性強、應用性強三大特征,學習難度比較大。近年來,《稅法》課程逐漸作為一門選修課面向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放,其目的在于不僅要使經管類大學畢業生具有較為扎實深厚的稅法知識,而且也要使即將進入社會的各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掌握相當的稅法知識,強化其納稅意識。因此,不斷更新《稅法》課程教學內容,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加快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在現行稅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稅法》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一直以老師難教、學生難學著稱,《稅法》課程在教師眼中是“每學期都在上新課”,加上《稅法》法律條文繁多、內容刻板,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負擔。總結《稅法》課程特點如下:
《稅法》課程需要記憶大量的稅種、納稅人、征稅范圍、計稅依據、稅率、稅目、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減免稅優惠、征收管理和違章處理等,單論稅種就有數十種之多,且各稅種之間存在諸多易混淆點,綜合案例、計算題復雜,記憶難度大。
經濟的不斷發展,稅制也不斷改革,我國目前采取漸進式的稅制改革策略,使每年都有大量的稅收文件實施與修改,而隨著新法的出臺,舊法就不再適用,《稅法》課程也會隨之更新相關的知識點。
《稅法》課程的學習,不應局限于理論學習,而應側重于實際應用。而我國目前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時期,該時期主要表現為由一元化的精英教育向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轉變。因此,稅法課程應該重點轉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縮短理論和實際的距離。
長期以來,《稅法》課程僅作為經管類專業學生的主課,但并未向全校理工科類其他專業開設選修課,甚至經管類其他專業如審計、財務管理和金融投資等專業也均未開設該課程,致使這些學生對稅法知識知之甚少。而為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需要加強法治建設,全面普及稅法,依法治稅。市場經濟同時又必須是法制經濟,因此,向未來的稅務人員、職業經管人員及納稅人講授、普及稅法知識尤為重要。
《稅法》這門課程的考核,大部分高校是通過期末閉卷筆試的形式。不可否認,閉卷筆試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但在考前突擊復習以應付考試,考完就忘,是目前高校考試存在的普遍現象。這一現象的結果,導致學生普遍存在應試能力強,而實踐操作能力弱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學習稅收的綜合能力不強,特別是在遇到涉稅的相關現實問題時,束手無策,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稅法》課程理論枯燥,但實用性強。傳統授課模式的重心聚集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經濟業務活動上,背離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課堂上,老師通過多媒體,機械地講解稅收法律條文等相關規定,學生盲目地抄寫筆記,這種單向灌輸式教學法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此外,《稅法》共涉及18個稅種,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緊張,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缺乏自我思考理解的時間,消化所學知識的能力有限,導致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近年來,隨著單邊貿易主義的興起,我國政府為應對市場變化,保障我國經濟持續良好發展,不斷通過稅收政策導向,促進企業發展,尤其在2019年陸續出臺了諸多針對企業稅收的相關優惠政策。而教材編寫與出版時間存在時間差,即便是在教學中使用的最新版教材,其內容也存在滯后性,無法做到與時俱進,最權威的注冊稅務師教材也是如此。
作為必修課,《稅法》課程的開課對象主要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一方面,這些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對國家相關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對《稅法》課程具備一定的興趣,能夠重視對《稅法》的學習;另一方面,該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的時間較長,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都比較成熟,面對的教學對象相對穩定,相關教材與教學內容也比較豐富充實,任課老師大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應當根據教學對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加之面向全校各專業的《稅法》選修課在本校開設才是近一兩年很短的時間,教學經驗與方法尚不成熟,需不斷改善加強。
《稅法》選修課程面向所有學生,首先應當明確的是,課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稅法的基礎知識等相關內容。在內容上,第一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共有五大稅類,即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資源稅類、財產稅類、行為稅類,共同構成了我國現有的稅法體系。其次,使學生掌握五大稅類的稅制要素,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地點、納稅時間、稅收優惠等,而前三個是稅制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最后,不僅準確計算不同稅種的應納稅額,還要能夠將其運用于實際事務,完成稅收事務的處理。通過明確教學目的,嚴格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培養,使學習該課程的學生畢業后能具備扎實的經濟理論、稅收理論基礎,掌握相關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成為現代經濟管理、財稅管理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相關部門會根據宏觀環境及市場經濟的變化,出臺新的稅收政策,并對現有的稅收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教師要借助渠道,接收關于稅收政策的一線消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收集并及時教授給學生,例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尤其是對企業有較大影響的稅務條例。任課教師可以訂閱稅務相關的報紙雜志,根據政策動態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眾多專業學生的求知需求,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相關稅法方面的知識。
稅法是由國家權力機構制定、面向全國實施的法律法規條例,立法層次高,覆蓋面廣。同時,近年來,我國政策變動頻繁,使得教材內容易存在滯后性,因此,用于課程教學的教材應選用具有權威性書籍資料。
《稅法》課程具備的知識點小而多,實踐性強,其運用與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在課堂上單一講解相關知識不但易使學生感到枯燥,而且難以與實際生活工作相結合,因此引入案例教學尤為重要。《稅法》教材內容本身就會與案例相結合,任課教師在選用最新最權威教材的同時,還可采用配套習題集作為課后練習題,每章內容講解結束之后,通過讓學生在課后加以練習,測試其掌握程度,并對學生掌握不足之處做進一步針對性地講解。
在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中,授課老師很難把握學生掌握程度。因此,可以在傳統授課方式基礎上,引進稅務軟件,讓學生們模擬稅務人員的身份進行稅務計算等操作。學生實訓中,根據企業性質和發生的業務進行相關操作,不僅能與所學相結合,還能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增強實踐能力,在這樣一個學與做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學習效果會更好。
針對稅法課程的可操作性強,教師在作教學規劃時,應該考慮將學生實習納入教學任務,給學生預留時間去企業實習。此外,學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企業,接觸實務。
總而言之,當前高校教學改革逐步推進中,對于改革,應敢于摒棄陳規,突破難題,拓展新思路,從而開創高校《稅法》課程教學的新局面。本文通過對稅法特點進行剖析,并結合傳統教學的缺陷,對《稅法》這門課程的教學提出改革設想,期望將其運用于《稅法》公共選修課教學實踐中,旨在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后能夠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