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年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新模式走進大眾,促進了消費多樣化。大學生作為一群有著新思想、創新意識和接受能力超強的群體,成為眼下消費的主力軍。大學生日常消費來源不穩定,在大學里消費心理多變,消費行為不受控制,近些年興起的互聯網平臺滿足了部分大學生超前消費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但也為一些不法平臺提供了商機。因此加強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對于大學生自身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和良好校園風氣的形成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都十分必要。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接受新鮮事物快,消費需求強烈,常常引導整個社會的消費潮流。大學生的消費觀不僅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對社會經濟也會具有推動力。
培養大學生根據自身和家庭狀況來踐行一種理性的合理的消費觀是非常必要的。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家庭自上而下對大學生施加影響,大學生消費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需要理性梳理歸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在充分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便捷舒適的同時,不能忽視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大學生處在人生價值觀和消費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更要把握互聯網金融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引導大學生堅持合理、健康消費,控制不需要不合理的消費。
大學生擺脫父母的經濟約束,有了可供支配的月生活費,消費需求逐漸旺盛,對社會涌現的新事物充滿好奇。在校園里通過手機App 就可以采購心儀物品,包括購物、外賣、出行、娛樂等所有事宜均可通過網絡進行,實屬便捷。在這種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一些網絡平臺推出了分期付款來彌補學生手頭的經濟困頓。在購物中使用分期付款,更加享受了提前消費的紅利,得到了大學生的簇擁和青睞。但提前消費仍然存在風險,手續費、利息費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大學生們也要根據自己的支付能力去選擇可以提前消費的物品。同時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也陸續出現,既增強了大學生理財意識也鍛煉了他們理財能力。大學期間是系統學習理財知識的起步階段,積累理財知識,對于未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勤儉節約美德。學好了理財知識,就有利于培養自己適度消費觀。
互聯網金融在發展初級階段,市場及政府沒有意識到金融風險會波及大學生群體,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因為手中資金不足以購買所需產品,通過分期付款等方式進行超前消費,部分大學生為追求物質而導致過度借貸。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利用大學生膨脹的消費需求,誘騙其發生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行為,令部分大學生陷入高利貸的陷阱。一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把消費當成享受,把借貸當成日常,從一開始走上為消費還貸到走上終身還貸之路。在年輕人的群體里形成攀比炫耀和盲目跟風的消費觀念,這恰好為借貸商家提供了商機,當大學生身陷其中,開始拆東墻補西墻負債越滾越多,直至引發悲劇。
大學生消費呈現收入來源少而支出多等特點,消費需求受環境影響大。電商平臺各種優惠促銷甩賣,借貸平臺各種分期付款的便利,滿足了大學生超前消費和追趕潮流的心理。大學生群體對于手機等電子產品需求旺盛,追求品牌和明星代言,傾向分期付款,人情消費劇增。但收入來源僅是父母、貸款、獎學金和勤工助學,根本承擔不起支出。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歸納出各方角色的培養作為上的缺失。
學校的責任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高校應該增加一條消費觀教育,培養具有正確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的大學生。雖然高校已經意識到大學生的消費傾向需要引導,但工作開展不是很明顯,除了少數金融專業有相關消費觀教育的內容解讀外,其余專業都是通過多媒體接觸到表面的消費觀知識。高校覺得理財是私人事務,缺乏相應普及引導。學校作為最直接的監管環境,要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必要篩選,校園網開啟風險提醒,防止登錄不良網站。
父母對于子女消費的態度是家庭消費觀的重點,父母一貫的消費能力和行為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一些寵溺式的教育讓孩子從小沒有消費概念,缺乏理性消費行為。有的父母覺得物質保障大于精神陪伴,無限包容孩子的消費上限,因此家庭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家庭消費過于節制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容易造成情緒化消費。過于寬松會縱容孩子攀比消費。一些家長害怕孩子孤身在外求學給予充足經濟補助,誤導孩子形成正確消費觀,家長要做到調節尺度平衡利弊,控制子女不適當的消費行為,幫助孩子形成合理消費結構。
一些頻發的大學生校園貸新聞讓相關政府監管部門意識到大學生群體的隱藏風險和消費觀教育的滯后,互聯網網貸行業在校園內打著零首付、輕松貸、零利息等廣告語吸引大學生眼球,主要是政府監管部門沒有加強對高校借貸的監管意識,面對政府出臺的相關管理校園貸的通知打起了游擊戰。可見相關文件沒有引起大學生的重視也沒有落到實地。大學生借貸不僅關乎到教育部、銀保監會的管理,在打擊不良平臺的同時需要公安、社保局等通力合作。切實抓好互聯網法律規范,改善互聯網環境和保護大學生消費合法權益。
在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的今天,線上購物平臺刺激大學生消費需求,線下分期平臺提供分期付款小額貸款,共同瓜分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無理財意識的大學生在大環境下難免產生過度消費,這些網貸公司門檻低,對大學生信息審查不嚴格,滋生了很多后續問題。一些校園貸平臺在大學生無法按時還款時,采取暴力催收、惡意泄露等違法手段牟利,缺少行業道德規范。
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成為眾多媒體的第一媒介信息源,但也看到這些新興的媒體消費形式推廣正面信息的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消費理性化帶來障礙,一些金融產品的廣告信息充斥著超消費誘惑,很容易誤導大學生的盲目和超前消費。大學生消費觀形成和變化都帶有媒體宣傳的影響,信息傳播量廣,廣告帶來消費動力。一些商家借助媒介,高頻率推送相關借貸廣告在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站和App 里。媒體在宣傳過程中不能缺失社會責任,忽視道德宣傳。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大學生要提升自身的理財知識積累,加強對產品的判斷能力,互聯網金融發展在刺激大學生消費的同時也在不斷引導大學生理財意識的形成。大學生缺乏自制力,沒有父母在身邊督促,消費行為不受控,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不斷修煉,加強自身保護,學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