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珊珊
現代社會中,不論企業、事業單位還是政府部門,會計都是不可或缺的崗位,社會各行各業對于會計人員的數量要求也越來越多、專業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會計人才的培養也更加專業,構建適合學生專業化發展的會計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革,要求人才培養的方式不斷更新創造。只有人員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才能保證中職學生畢業后可以迅速融入社會,創造價值,展現能力,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現在,雖然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大,但是能夠培養會計的方式也很多,例如大學本科培養會計,中職和高職也在培養。面對這些問題,中職會計教育如何才能脫穎而出?這無疑為會計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中職會計培養的專業化要求不斷提升才可以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會計人才。中職畢業生具備高超的專業化,才可能在畢業找工作的過程中脫穎而出,找到心儀的工作,在擅長的領域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以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崗位需求為基本導向[2]。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最終的歸屬地是各種中小企業,這些工作的特點往往是繁重的,具有重復性和程序化的特點,因此,這樣的工作條件要求學生必須適應會計工作中重復性和程序化的工作內容,才能夠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2018年,國家教育部為了培養專業的會計人才,印發了《全國教育系統財務管理干部培訓實施方案(2018—2022年)》,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骨干人才。在文件中明確要求會計教育在五年內培養出一支業務精湛、視野開闊、作風優良的財務骨干隊伍,培養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專業能力過硬的人才。
國家提出了相關要求,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專業化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勢必要求會計人才不但要擁有相應的會計專業化技能,而且還要具備熟練應用各種辦公軟件處理各項工作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夠只是完成會計工作的培養,還必須提高人才的各項能力。
在中職教育學校,學生大多處于15歲~18歲,正是叛逆期,會和教師發生沖突或者直接逃學。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會計人才不愿意到中職學校擔任教師。加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人才培養的數量越來越多,導致教師工作量巨大,教學過程中會存在“疲勞教學”的情況,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會計專業教學的質量[3]。
根據國家的基本要求,教師具有職前培訓和入職后培訓;職前培訓是指在入職前,學校應該組織教師參加系統的培訓會才可以進入崗位;入職后培訓是指進入教師隊伍以后的規范化培訓。除此之外,教師在工作期間也需要按時的培訓,保證更新教師的基本知識,使教師可以終身學習。
現實情況是,許多學校并未形成一體化的教師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的系統。在中職學校中,很多教師并不是從師范學校畢業,對于師范生的專業化知識存在著問題,對教師本身所缺乏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在入職以后沒有得到專業化的培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掌握學生心理,促使中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在上述問題分析中提到許多中職會計教師并非師范專業出身,因此要求學校應該形成科學的教師培訓系統。在入職前加強教師的入職前培訓,在入職以后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培養教師的專業化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充分滿足會計教學的需求[4]。
每個學校的基本情況都不相同,因此各個中職學校可以根據以前使用的教材,結合學校的學情,設計適合中職學校發展的校本教材。在開發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參與,聽取學生的意見,讓校本教材成為適合學生的教材,滿足學生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深入第一線,收集第一線的資料,組織教師和學生收集用人單位在會計相關方面的資料,編制相應的教學教材。這樣,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既可以幫助教師們了解教育的實際情況,也可以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幫助教師了解會計行業的相關實情,從而更好地培養相關人才以適應崗位發展。
近年來,隨著高考擴招,更多的學生選擇普通高中進行學習,中職學校招生還是較為困難,生源質量較差。選擇讀職高的學生基礎差,加上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對理論課不感興趣。如果教師進行會計教學時采取老套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甚至出現打瞌睡的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找到會計學習上的天賦,樹立學習的自信心[5];最后,作為中職會計教師還應該創造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手,積極積累會計專業知識,做到快樂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學校想要培養學生成為專業人才,畢業后順利找到適合的工作,順利融入社會,那么在校學習期間就應該進入社會見習實習,多參與社會實踐。
職業教育開展最好的國家是德國,德國倡導“雙元制”職業教育,實現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我國職業教育也可以借鑒德國這種校企合作的方法,學校應按計劃組織在校學生前往企業見習會計的相關工作,在相應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會計工作的實習。采取這樣的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經驗,也可以在學生實習或者見習過程中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達到職業教育的本質,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化會計人才。
現階段,中職學校許多科目采用的評價體系都是傳統的理論考試,根據考試的最終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考核方式注重結果,輕視學生會計知識掌握的過程,讓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為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考核方式會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最終考核也只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是否掌握的考察,根本無法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會計實踐知識,造成學生步入社會后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為此,對學生的考核應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除了依靠最終的結果來進行,還應該注重形成性評價,通過平時的作業完成、實習或者是見習過程中的表現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除此以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比賽,或是自己準備一次會計教學課程,等等。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
在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填鴨式”教學,上課過程中拿著教材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感無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在課堂上多模擬會計的相關活動,比如舉行“課堂會計大賽”來鍛煉學生的記賬能力、整理能力,等等。采取類似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逐步轉化為主動學習。
將理論課轉化為實踐課就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充分領會到這節課的主要內容。例如,采取登記賬簿的方法登記相關資料,可以鍛煉學生記賬能力;進行分組討論,可以促進大家取長補短,發現不足。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中職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多,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時機。但是中職教育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化程度,以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在這篇文章分析中可以看到,中職學校還是存在教師團隊人數不足、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要提高教師專業化能力、通過轉變教學觀念來開發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參加企業見習和實習、更改教學方式或者轉變教學重點等措施以便于培養中職會計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