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潞野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溫床,新時代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性人才,而技術型人才的培育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各個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工作熱愛與堅持、對產品嚴謹與精益求精的匠心,是一種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古人通過“庖丁解?!薄袄蠞h粘蟬”等故事,講述了古代工匠精巧絕倫的技藝,以哲學的方式告訴我們工匠精神既需要長久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內心對“道”的追求和體現[1]。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提出,社會各界均加強對大眾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視,高校成為重點培育基地。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搖籃的高職院校,不僅要將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作為核心教學目標,更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就業創業課程教學中。
高職院校對于我國社會各界重要人才的輸出都起著重要作用,利用偏向技術實踐的優勢縮短學生進入社會后和工作崗位的磨合期,使其能夠快速擔負起崗位職責,熟練將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在就業創業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既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也能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堅持卓越的精神風貌。高職院校實施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當前企業在進行人才引進或招聘時,不僅注重人才的知識儲備量、技術水平,更看重人才是否具有謙虛好學、堅持不懈、踏實肯干、靈活創新的綜合素養。一個人即使擁有再精湛的技術,如果不能穩定踏實投入工作,時時創新與進步,在企業也很難創造價值并得到重視。敬業與奉獻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高職院校創業就業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接觸傳統美德并將之融會貫通,實現職業實踐與傳統美德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當前中國高職教育甚至普通高等教育中所缺乏的課程內容。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提升畢業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以最快速度展現學生的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需求是高職院校的教育核心導向之一。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育的目的正是體現這一教育導向,如果創業就業專業技能教育是提升學生的硬實力,那么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則是提升學生的軟實力,軟硬結合方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節奏的綜合性技術人才[2]。另外,高職院校畢業生所具備的工匠精神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后,也會感染和傳播更多的技術從業者,帶動整個技術行業職業態度、職業操守、技能水平、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產品,促使我國從制造向精細化制造發展。
工匠精神雖然受到社會的大力提倡,但其在高職院校就業創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普及率遠沒有達到預想,且融入效果尚未得到有力驗證。研究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找到“病癥”所在,對癥下藥才能幫助工匠精神在課程教育中的效果最大化,早日實現職業精神文化和社會實踐的統一結合。
工匠精神的培育實施,應以校方具有相關培育意識為前提,如果校方無法準確認識工匠精神在創業就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地位,以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價值,那么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只是一場空談。據調查顯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有關工匠精神培育情況中,具體課程活動的開展從數量上都難以達到培育要求,教學質量更是參差不齊。一方面,職校的管理層缺乏相關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技能實踐經驗豐富但關于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經驗不足,導致出現以上問題。
在校園內進行工匠精神培育需要與校園文化氛圍緊密聯合,而校園文化氛圍需要宣傳平臺、活動開展、制度規范、場地設施等作為載體進行精神文化引領。而對于注重技術實踐的高職院校來說,目前高職院校缺少相關制度、場地、活動、宣傳陣地的建設,導致精神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渠道受阻,無法形成適合工匠精神傳播的環境氛圍,其文化意蘊和育人功能的效果更加難以展現。這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價值和意義的缺失。
作為培養全面型技術型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職院校除了開設理論知識的學習外,更要求與實踐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術掌握能力,這種實踐往往是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的。因此,工匠精神也應當通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但由于地方政府針對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校企雙方站位不同,且對校企合作的理念認知存在偏差、校企合作形式單一深度不足等原因,導致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難以保障,工匠精神更難得到發揮空間,致使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實踐課程中的效用有限。
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人才評價是目前職業院校進行學校管理的一種普遍手段,建立并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校方實時掌握學生的課業進度及綜合素質水平,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精神品質在內進行全方位考量。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注重實踐性、生產價值性的教育模式,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實施的人才評價指標中,多偏向于對學生知識技術方面進行考量,卻缺乏對內在品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評價指標,具有明顯的普通教育人才評價體系的特點,評價指標和組織方式的單一性也不能夠充分展示學生能力素養是否達到了社會標準。
高職院校就業創業課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要對我國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現狀進行深入了解,明確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標,將短期內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目標,盡快轉向到培養高素養的全能型人才。通過加強課程教學、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為工匠精神融入校園奠定科學基礎。其中加強課程教學,開設融入工匠精神的就業創業課程成為最直接快捷并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課程目標的建立決定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后期教學評價的開展方向,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杜絕課程開展過于功利性、課程目標不清晰、文化與道德教育缺失等問題的出現,設立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教育并行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有關工匠精神的完整理念與價值觀。同時,課程目標也需要結合工匠技能、工匠態度、工匠素養三方面的知識點,進一步豐富工匠精神課程內涵,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型完成創業就業課程目標的設立,讓課程教學與道德精神培育以及社會需求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與就業創業聯系緊密,一方面是加強工匠精神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通識教育已經從高等教育逐漸向職業教育普及,逐漸受到教育各界的重視,這說明通識教育在專業教育之外對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認可。在高職院校通識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職業素養、擴充職業技能。另一方面是加強工匠精神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大多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廠中教、在廠中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開展的常態,通過教師或“師傅”對于工匠精神的言傳身教,更能夠讓學生深層次領悟精神內涵,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
基于教學成本和師資力量的限制,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活動尤其是課堂教學時,多采用大班教學,每班學生人數較多,對于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依靠學生的自主性,難以保障學習效果。將小班教學應用到課堂乃至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能夠通過互動和動手機會的增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設置任務式教學也是利用學生自主思考、增加動手頻率,引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更好地體驗工匠精神的教學方式。兩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細心專注、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和良好的學習與工作習慣。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度,不僅是基于工匠精神傳遞的需求,更是高職院校加快教育改革進程、實現校企雙方共贏的重要方法。職業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開展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必要性,在政府頒布系列合作政策支持、企業提供實踐場景與平臺、院校以人才培養為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等措施的激勵下,建立新時期學徒制—校內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擔負起教人育人的責任,為學生提供凸顯工匠精神的師范教育,并借鑒德國、日本等以嚴謹著名的職業教育范式,進行本土化應用消化,打造適應中國本土國情的校企合作機制。
工匠精神是我國培育高質量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原動力,加強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就業創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是教育的價值與使命,也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提升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要將中國打造成為“制造強國”,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將高職院校作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實現教育與實踐、人才培養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