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祿口第二小學,江蘇南京 211113)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及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小學階段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親切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現階段,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進一步發展。但是,通過分析當下情況可以得知,許多學校由于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并且部分教師的年齡較大,無法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理念。這一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制約了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教師應轉變以往的傳統授課模式,提高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但是從實際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仍然使用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會阻礙課堂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綜合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1]。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會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具體應用中方向性不強,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教學目標,使大多數現代化教學模式流于形式。與此同時,部分教師缺乏主次意識,總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宣讀,無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所學的重點、難點,再加上一些學校的教學條件有限、教學環境比較差,缺乏相應的實踐配置,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嚴重脫節,無法充分發揮出現代教學模式的真正價值。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模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學習水平,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基礎,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來開展生活化教學,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由于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涉及學生性格的養成教育,在授課環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了解人的積極性格、消極性格。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是非對錯、善惡的判斷能力較差,教師應開展課堂討論、分享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對敢于分享的學生進行表揚、肯定。之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控制消極、悲傷等情緒,以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糾正的好習慣[2]。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導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事件,并借助這種教學活動將實際生活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相連接,進而使學生在實際情境的支撐下,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挖掘。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的一些事件進行觀察,如一些熱門話題“摔倒、碰瓷事件”,以幫助學生分析不同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例如,“公交車主動讓座”事件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觀察社會人群的行為,進而將社會事件與教材內容進行結合,使學生從思考及分析中找到處理問題的正確方式。教師通過合理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觀察一些熱點事件,能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及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小學階段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最佳時期,而在這一時期,學生本身就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來記憶一些法律與道德知識。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分析并加以解決,讓學生從公民的道德理念出發,找到合適的問題解決方式。
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教學導入,并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程學習中,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使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許多教育專家認為,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唯有二者充分結合,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課堂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全新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做守法公民”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學校附近的一些交通視頻,并讓學生在觀看中尋找信號燈。由于學生對學校附近的道路交通情況非常了解,會集中注意力觀看視頻。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重點觀察道路上的行人、車輛是否都會遵守交通規則,是否都會觀察交通信號燈,進而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在視頻中,部分學生發現當紅燈亮起時,行人和車輛都停在了原地。針對視頻中的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在馬路上,交通信號燈的作用就是為行人和車輛提供方向移動的指令。當人們看到紅燈時就會主動停止,看到綠燈時就會行動,這實際上是一種交通規則,需要每個人遵守。那么,我們為什么要遵守交通規則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養成了過馬路時看紅綠燈的習慣,但對交通規則的認知并不深。之后,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造成的事故,以使學生意識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通過實踐活動來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其目的便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讓學生從單一課堂模式中真正得到解放,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帶來的樂趣。
以“伸出愛的手”教學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殘疾人的認識和了解,并消除部分學生對殘疾人的歧視心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一些聾啞兒童福利院進行實地參觀。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重點向學生講解這些聾啞兒童努力學習手語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之后,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手語,并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給予聾啞人幫助。此次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在拉近學生學習與實際生活關系的同時,優化學生的思維體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生活實踐活動的設計要具有系統性、整體性。教師應通過教學引導,讓學生運用更加客觀的方式理解所學內容,使生活化教學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要想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生活情況為切入點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要注重教學引導及實踐活動的開展,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