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輝 劉學謙 吳焱軍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系 廣東廣州 510006)
21世紀以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創新創業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性,通過構建新的教育模式,為高校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節能培養夯實基礎。目前中國的人才市場狀況為供大于求,為解決該問題,高校教育應該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在創業的基礎上實現再就業。體育院校的學生具有身體素質高、有挑戰冒險精神等特點,但是調查研究表明,體院院校畢業的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在體育產業中進行創業的難度大[1-4]。此文系統性地分析了體院院校學生對創業的理解、現狀和創新途徑,旨在提升高等體育院校人才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
目前而言,良好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相對匱乏,原因是該方向的師資要求相對較高且較為特殊: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高校體育專業進行創業教育的教學人員主要來自于各班班主任、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相對而言,這幾類教師自身缺乏創業經歷,不能給學生進行良好的創業教學指導。
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目前的創新創業模式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制訂統一、剛性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過程中按照傳統模式,未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相應的培養;未重視實踐,教學形式局限于課程;教學內容專業面狹隘、結構單一缺乏人文教育,課程安排以行業目標和專業知識為主,學生可供選擇的空間較小;教學方式上以教師為中心,對于學生的創業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創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高校體育專業沒有科學統一的創新創業類專業教材,創新創業課程內部的邏輯性及其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邏輯性需要進一部加強,教材的內容需要進一步的充實。創業教育課程在許多高校以選修課的方式開課,開課的形式和設置與其他的理論課程基本無二,上課效果不佳。創業教育的課程因為其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應該與傳統課程區分開來,除了傳統的課程教授和訓練,還應該進行其他的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以通過開展創業模擬、研究經典案例、討論分享等活動。邀請創業成功者開展創業講座等開放講堂形式,讓學生和創業成功者可以面對面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創業的整個過程,通過充分溝通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并吸取創業經驗,加強學生的創業意識。
對體育專業的高校學生調查研究發現:64.5%的受調查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是培養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21%的受調查學生認為是課外活動。然而,各高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是不足。一是沒有充分發揮校外培訓基地的作用,在很多高校都有校外合作的社會培訓基地,但學校沒有充分地利用這些優勢資源進行創業培訓。二是校內的創業培訓基地不配套,現有的資源未充分利用。各院校組織的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業訓練不足,大多數停留在參觀調查層面,并且學校組織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也比較單一,效果不明顯。
短期合作模式,是產學研在體育管理專業化教學應用中有效的模式之一,是高校和相關的體育管理部門或企業之間,針對某個體育項目紀念性的暫時性合作。這是目前常見的高校體育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類型。在項目實行過程中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對市場進行研究調查。高校也可直接聘請體育專家任教或舉辦講座,這些形式都屬于高校體育管理專業事件中較為常見的短期合作[5]。例如,北京體育大學為保證產學研的充分結合,將體育產業專家、外校教師、本校教師的師資比例調整為1∶1∶1。
高校為實現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的交替結合進行,常利用工作項目或專業實習作為中介,當中常見的有三明治模式和交替性模式兩種。三明治模型將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按照由淺入深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校內培養,該階段以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為主;第二階段為社會實踐,該階段要求學生到體育產業的一線實踐中參與實習或創業,利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思想來指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第三階段為第二階段的繼續深入,需要學生在實習返校之后,通過選擇有利于未來擇業的相關專業進行選修,將學習到的實踐知識又回歸到理論,促進實踐的更大進步。
合作整合模式,通常由高校提供相應的人才、設備、資金對相應行業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建立獨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產業組織,讓其直接參與市場的有效競爭,這在產學研合作中是較高層次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高校建立的這些組織或者機構可以實現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讓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加高效地推向市場,從而推動發展整個合作體的體育產業。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就屬于這種合作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高校的學術資源和社會的有事資源,讓兩者有機有效結合。由于體育產業還屬于新興產業,因此體育產業在各項制度如融資、稅收、收入標準等未完善建立。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還是要繼續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地位,在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良性的產學研互動機制。
增強高等院校領導、教師及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重視。在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分工合作下,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工作崗位,讓其飾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相關部門和高校積極的相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特色、院校層次、各級政府制定符合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總章程。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對于體育產業的需求也逐漸加大,要讓學生和教師對體育行業未來的前景有希望,進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為后續的教學工作的展開打下基礎。
第一,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創新創業實訓基地,鼓勵學生社團的設立,激發學生的創造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創業激情和學生的潛在能力。第二,善于利用高校體育專業資源,開展多樣化的體育專業訓練項目,在進行創業活動的過程中,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指導,在培訓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增強學生團隊的合作能力和堅強的創業意志。
總體來說,目前高校體育專業在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高校管理者應該加強對創業的認識,并且可以將創新創業歸類為最有社會價值的教育理念,把它當成高校的重點工作來實行。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創業的過程和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斷實踐及探索,提高專業創業素質,為高等院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提供科學、高效、可持續性發展的理論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