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蓮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初級中學教育集團總校 江蘇 南通 226000)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注重“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度、基礎水平等,在以淺層次的閱讀為核心來組織教學,去解決文章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然后再分析和解答中解決文章“為什么這樣寫”,這句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真正的結合起來。學生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深入思考閱讀文章的內涵,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和通過怎樣的手法來進行描寫,才能更加貼合作者的意境。在這種分析與思考中,鍛煉學生的寫作功底,讓寫作有精神所在,這也是“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精髓。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注重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是學習語文的重點。
初中語文的學習不再是以情境為主,更加注重寫作的精神所在,即抽象思維,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有一定難度。因此,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仿寫,容易使學生容易接受。基于教材內容,部編本教材每個章節的選擇都是一個系列,在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和學習中,領悟其中描寫的意義,所寫到的故事情節的用意,來幫助自己在寫作中對寫作材料的積累和選擇提供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因此在初中語文中,教師可以在隨堂練習中,引領學生對比和模仿,通過帶領學生閱讀原文,提取其文章精華,再讓學生對此精華進行仿寫,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語言表達水平。[1]
比如在進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體會感受百草園之樂,激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鼓勵孩子“朝花朝拾”。這樣隨堂解決讀與寫的教學方法,也是讀寫結合最簡單的再現,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讀寫結合的核心是要找準練筆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出題目進行小練筆時,要讓學生抓住題目的要求,理解是最關鍵的,然后才是表達。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原文閱讀中,學會理解文章內涵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抓住重點,理解透徹,也就明白了作者選擇材料和景物描寫的理由。也就能促進學生抓住小練筆的精髓,知道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對寫作內容的選材有了把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對閱讀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子進行說和寫的訓練,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和知識的遷移。
比如在進行《背影》的教學時,文中對父親為作者買橘子送行,爬月臺故事描寫來自于作者的親身經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詞語和段落進行分析,并以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描寫,用幾個記憶深刻、有代表性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學生了解寫作素材就在身邊,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要表達的要點,然后選材,這也正是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遷移。
閱讀水平的提高,對寫作的幫助實在是巨大。讀寫相輔相成,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是寫作的根本,閱讀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思想內涵提升的過程,在閱讀的同時,學生會進行獨立分析和思考;在摘抄和記錄中,學生會增加更多的寫作素材;閱讀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變得開闊。因此,課后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水平制定書單,供學生參考,并在每周讓學生總結自己的讀書心得。學生在閱讀中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了解各個年代、各個國家的人文素養,是初中生學習語文、提升自我修養的基礎。[3]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中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契合時代特點、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運用部編本教材進行教學,重視思想滲透,重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促進和提升等。在閱讀和欣賞文章的同時,學會選擇恰當的文字表達方式,并能夠條理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寫作和聯想,為寫作增加題材,學會有感而發。讀和寫相輔相成,讀是寫的基石,寫是讀的開拓,以寫促讀,以讀助寫,將讀和寫真正的結合起來,作為語文學科的精髓和根本,掌握這種技能,才能是真正的學會了語文這門學科,才能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