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芳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民樂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其可塑性較強,是奠定學生基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在這個階段中,語文教學發揮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小學的語文教學,是帶領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認知生活,塑造性格,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因而小學的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诂F代教學發展的趨勢,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需要教師正確的認識核心素養的內涵,打破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桎梏,積極的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養主要指在具體的教學階段,學生所要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具體詮釋到語文這門課程來說,主要指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能力,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等。其中,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能力主要指學生的語言積累和學生的語感,能夠有效的將詞句進行整合進而來表達出具有語理的句子,能夠表達的有調理和清晰,能夠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交流。思維的發展和提升主要是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想象和聯想,能夠有效的解決各種語文問題,能夠有效的進行課堂質疑,進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形象和想象思維,創造思維,鍛煉學生對語文知識處理和掌握的靈活性。[1]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主要指學生能夠通過小學語文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對美的感知能力,進而能夠發現美,創造美,從而加深學生自身對美的認知和發展。文化傳承和理解主要是指學生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加深學生傳統文化的認識,領悟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內涵,尊重各個地區的傳統文化習俗,并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2.1 讀寫結合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占據著十分重要的比例,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讀寫結合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依據具體的教材內容,在閱讀教學的時候,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情感,教導學生對文章中詞句的運用技巧,積極的促使學生將閱讀文本中較為精美的句子進行摘錄積累,然后讓學生結合文本閱讀中所積累和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兩三百字的小作文鍛煉練習,進而來幫助學生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2]
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組織學生將文本閱讀一遍,讓學生大致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情感,可以發現文章層次鮮明,這時候就可以教導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層次也要有鮮明,在分析完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將教材中的優美句子進行摘抄,例如:“早晨,從山坡上,從草坪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的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然后引導學生從這個句子中學習狀語倒裝句,學習“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并能夠將它運用到寫作中。最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的寫作技巧和句型,以“我的學?!睘轭}進行一篇小作文的鍛煉寫作,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構建與運用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2 創設問題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階段,學習自制力較差,課堂中很難保持高度的集中力。為此,要想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度,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情境教學。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可以有效的幫助教師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自身的教學進度,還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大腦活力,發展學生的思維。[3]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語文基礎能力,提出促進學生思考的教學問題,進而讓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另外,教師還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在學習完一篇文章之后,設置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并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
以統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傳達出來的主題就是教導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如何珍惜時間,如何讓人生過的更加有意義。為此,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然后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者文章中寫了幾件事情?文章中的“憂傷,假若,持續,受益無窮”等詞主要出現在文章的那一部分?出現的背景或者原因是什么?主要表達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探討:“學生和時間賽跑的經歷,那段經歷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發?”以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2.3 積極開展情感教學,加強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大多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其基本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就是掌握文字生字詞,教導學生答題技巧等,很少涉及到情感教學,因而學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而在現代教學背景下,在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學,分析文本情感,以此來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感性的部分,進而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熱愛生活,以此來加強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4]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文本,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激發情感,從而發現美。
以統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桂花雨》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可以知道文章中主要描寫的內容為童年的搖桂花樹,離開家鄉之后的賞桂花,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于童年的一種懷念之情。為此,教師就可以構建討論組,讓學生將有類似的生活經歷表達出來,激發學生內心的愉快的心情,然后教師就可以教導學生多發現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不要被現在的手機等電子產品所迷惑,教導學生走出生活,感知生活,認識自然,認識生活自然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教導學生要細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養成記錄美好生活,記錄美好興趣的習慣,讓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而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這樣的方式,有效的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樂學,好學,并從學習中能夠得到許多成長和領悟。
2.4 滲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力,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從而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在現代重視文化素養和內涵的環境下,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當代學生的責任,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當代教師的本職。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文本為基礎,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點,進而來豐富教學內容。[5]
以統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北京的春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春節習俗的來源,例如為何春節要給紅包,要放鞭炮等,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滲透各個地區的春節習俗的知識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又如在學習《臘八粥》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臘八粥的文化知識點,例如臘八粥是如何而來,臘八粥的材料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例如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組織學生制作有關傳統文化的手抄報,黑板報等,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經典的閱讀,以此來讓經典熏陶學生,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從而提高自身水平。這樣的方式,有效的引導了學生繼承傳統文化,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可以從閱讀和寫作教學,教學情境,情感教學,傳統文化等角度出發,從而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的進步和提高。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及時的做出有利的調整,不斷積極的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以此來保持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