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黎,喻 堅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體育“走班制”的實施讓學生能夠選擇與自身能力水平相近的體育項目,符合學生個人發展需求,是改變傳統行政班“放養式”體育教學現狀的重要手段。高中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對知識的追求逐漸以自身興趣愛好為主導,體育“走班制”教學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滿足不同高中生興趣、專長的發展,在增強高中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提高高中生的運動技能水平。
體育“走班制”作為一種全新教學模式,目前已被應用到部分地區的高中進行實踐嘗試。大批學者對體育“走班制”的概念界定在表述形式上不同,但表達意思基本一致,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將體育“走班制”定義為:以體育教學大綱為宗旨,同一年級學生的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段,在年級內打破以班級為單位的組織形式,進行可選擇性的專項化體育教學,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選擇與自身學習特點相符、難度等級相適應的體育項目,形成教師固定上課、學生流動聽課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體育“走班制”教學作為新的教學形式,給傳統班級固定授課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目前對此評價褒貶不一。有的體育教師認為分層教學可以減小備課壓力,面對同一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學者認為體育“走班制”的實施,引發一連串的教學管理與教學資源不暢的問題,尤其是在當前教育界“一考定終身”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體育“走班制”又引發“一走定終身”的新教育難題 。
張媛媛等學者研究發現,體育“走班制”開始實施受到“運動專項不強”的高中體育教師不同程度的反對。這一部分高中體育教師由于自身專項技術水平有限,無法滿足學生課堂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改變課程性質,導致學生在選擇體育項目時容易出現“冷門”現象。師資質量、場地設施、器材齊全是各高中能夠實施體育“走班制”的前提條件,學校同時開設多個體育項目對所需場地器材的數量、質量要求比較高,而在體育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盲目擴大學校體育場地規模、置辦體育器材是不夠明智的,體育“走班制”的完善應是一個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后再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的過程。
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思考自身發展需求,在學期開始如何選擇體育項目也成為學校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生選課具有短視性、盲目性、新鮮感的特點,導致后期體育教師在教學換項與不換項的學生時引發新問題。高中學生選擇體育項目除了依據自身興趣為主導外,處在高三階段的學生還會受到文化學習壓力、家長態度等因素的影響,擔心過度重視體育課會影響文化成績。部分高一學生喜歡體育,可以從入學開始就進行連貫性的學習(初級、中級、高級),但部分體育基礎較差或者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如何引導他們選擇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體育課程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下,學生以流動聽課的方式進行學習。上課時,同一年級的學生同時分散去各自班級上體育課,容易出現課前、課后秩序混亂的現象,體育教師要接受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無法一一對應每名學生,部分學生就會開始出現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如逃課、缺課、冒名頂替等,導致課堂管理混亂。同時,由于每所學校場地、設備、師資、學生運動水平不同而產生排課差異,在排課時要考慮選擇人數少的課程、課程人數超標、高三階段學生、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等因素,如何合理、科學排課是高中實施體育“走班制”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美國,學生依據自身知識基礎、興趣、喜好在課程指導的幫助下按課程門類、數量、層級、科目等課程方案要求來制定自己的課程表。高中階段,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培養學生情意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計劃”課程。選修課占比59%,開設選修課的教師必須獲得相關資格認證才能開設相應課程,從源頭上保證課堂質量。美國高中選修課設置不是完全由學生自由選擇,學校會根據學生以往綜合表現,再結合家長及學生個人意愿進行選課排課。
在美國高中學校,學生所學每一門課程都有對應分值,課程分值依據所修課程內容、難度、時長等要素決定,與分值對等,任何學生只要按學校規定的各項要求修滿所規定的課程學分就能正常升學進入下一級,避免單純用同一課程內容來評價所有學生的情況,自尊心與自信心得以培養和保護。美國高中還會設最低分值控制線,學生所修學分總和必須達到最低分值線才能拿到高中畢業文憑,這就保證高中教育的最低質量水平。
美國“AP課程”是由大學教師委員會和有經驗的AP課程教師來設計。大量數據表明,高中選修“AP課程”有利于學生在大學期間取得較好的學業成績。不同高中學校會把必修課分成不同水平來設置,如基礎(慢班)、普通(快班)、高級3個級別,還可在高級后增加先進,分4個等級。其中的高級課程又稱“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中文翻譯為“大學預科課程、先修課程”,由美國大學理事會認定。美國高中將課程進行難度等級分類,使每位學生盡可能接受合適的教育。
美國高中學校除了設置專門的學生學業、生涯、社會性指導教師和負責處理違紀學生的訓導主任外,學校每天會安排固定時間將學生聚集到行政班內,再安排1名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負責“家房”教學的教師被稱為“家房教師”,這是美國學生走班管理的又一特色。“家房教師”被視為學生情感聯系的紐帶,一節課30min,一般安排在放學前或者午餐時,“家房教師”會通過這個時間段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對學生學業、品德、生涯、思想方面進行解惑和指導,督促學生按時上課,與缺席、逃課的學生進行交談,同時也是學生之間學習交流準備、投票競選班委、獲得考試通知的場所。在高中選課走班的教學模式下,“家房教師”的存在,使學生在班級不固定的學習模式下也能有機會與自己熟悉的教師、同學進行情感交流,便于學生管理與班級歸屬感的提高。
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將一個年級的體育課安排在同一時間上,學生人數流動大。體育課大都是在室外操場或者體育場館進行,而高中學校的硬件設施條件無法同大學一樣有足夠的資金和場地來配置相應的體育器材、室內場館,如遇特殊天氣,部分班級的體育課就無法正常進行。對此,可以積極組織體育理論課堂,印刷豐富的體育知識教材,將學生根據人數集中到固定教室,對教室進行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圖畫、文字、板報的裝飾,再安排體育教師進行專業理論與技能展示教學,向學生普及體育知識,使學生耳濡目染,這樣既能解決特殊天氣下的教學安排,又能培養體育班級文化,使學生形成自強、自信、堅忍、團結的優秀品質。
因人、因校、因地開展體育課程是當前高中體育“走班制”實施的重要原則。同一區域,在政府和校方支持的前提下,利用鄰近校區體育資源或者社會公共體育場地、器材進行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實現體育資源共享。專業體育教師根據學校領導的意見也可以流動教學,相鄰的學校之間進行資源互補,學生“走班”,教師也可以“走校”。各高中可將選擇“冷門”體育課程的學生集中到一起教學,避免因課程種類多而師資力量不足,浪費體育資源單獨為幾個學生開班的情況。
將美國“AP課程”的教育模式納入我國高中體育教育。“AP課程”內容涵蓋知識范圍廣,能夠滿足學生興趣需求,課程內容廣度和深度符合學科基礎性特點。課程內容的設置不限于體育項目,可以是與體育運動相關的訓練知識,如體能、有氧舞蹈、趣味運動等,同時與大學體育課程掛鉤,使學生興趣、特長能得到長期的發展,培養獨立自主、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
將學校管理、學生自我管理、家長輔助管理有機結合。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下學校體育課堂管理可借鑒美國“家房教師”的設置,安排專職教師對學生的日常管理進行監督、引導,體育生可以擔任班干部協助“家房教師”管理班級;在學生自我管理方面,可通過學生在每節體育課前將所準備體育器材在課后按時歸還、私人物品合理歸置等途徑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家長輔助管理體現在家長和體育教師配合對學生選課、學習生涯規劃進行基礎指導,在閑暇可以線上觀看學生體育競賽,提高學生自我意識,培養其健全獨立的人格。
未來高中學校的發展會從一樣變成都不一樣,每個高中學校都會在長期的探索與改革中形成一套適符合自身校情的高中體育“走班制”課程體系。美國高中教育層層把關,學校、社會、家庭協同發力,課程內容覆蓋面廣,課程設置難度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層次水平的學生需求,符合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學校辦學質量受到全方位監測評估,這對避免我國高中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時不作為起借鑒作用。同時,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不可僅限于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綜合能力(社會科學、藝術、體育)、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為高中向大學的人才輸送建立一條高質量的人才輸入鏈。筆者認為,要推動高中體育“走班制”課程設置愈加科學化,就要尊重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持體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連續性,逐漸完善我國高中體育“走班制”的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