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賡 張紅 李偉光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0)
大學是培養社會主義高科技人才的領地,在大學教育階段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也絲毫不能懈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科技人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育德于體中,德體并行,充分拓展德育教育的平臺,在體育活動中進行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對拓展大學生思政素質的教育途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體育活動和思政活動相結合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學生在進行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還要懂得體育精神,增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觀念,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大學體育活動包含內容較多,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大學生體育課程。課程思政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體育課程也應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從而發揮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傳統體育課程在進行課程目標設定時,更多地關注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雖有所涉獵,但是關于學生的思想成長關心還不夠[1]。因此,在國家“課程思政大背景下”,擴充體育課程的目標設置內容,將思想教育和體育教育相結合,是相應國家號召的必然要求。
在此次疫情面前,我國黨員、醫護人員、軍人、社區工作者、廣大的志愿者都表現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為大家,在危急關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與自覺性令全世界肅然起敬[2]。大學生走出純潔的象牙塔,有了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發現社會與自己的想象并不相同,于是很多學生可能會產生懷疑,不滿地盲目批判或者出國,這時將思想政治放在大學教育的主導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每個人,尤其是高等知識分子團結在國家的周圍,團結在黨的周圍,國家的建設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撐。
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國際之間激烈的競爭,國家快速的發展,大量的高素質知識人才被需要[3]。這一時代背景下,在體育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多方面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將體育活動中立德樹人的良好作用發揮出來,兩者相互促進,在體育活動中促進思想素質的提升,以思想素質促進體育活動中知識及技能的傳授,雙邊共同促進,是未來體育活動開展的必然趨勢。
大學生體育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僅停在理論層面,而是應該在體育活動中貫徹落實,在課程教學上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在體育講座中不斷滲透思政元素,在體育比賽中改變原有只看成績的情況,不斷進行突破和創新,具體可以從課程內容、教師、加強合作三方面切入[4]。
體育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其中體育理論課程和體育實踐具有異曲同工的妙處。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思政元素滲透時所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在體育理論課程中滲透思政元素時,可以在課程內容上進行如下設置。第一,在學習體育理論課程時,組織學生觀看課程相關的世界級體育類競賽,其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很容易激起人們的熱情,在這種熱情氛圍烘托下進行國家榮譽感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觀看比賽,能夠讓學生了解體育項目的豐富多彩,以及不同項目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差異性;第二,組織學生觀看體育題材愛國主義電影或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史明鑒,強健身體,筑我精神,培養愛國情感的同時又達到體育理論課的要求;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要科學化,教學內容要多樣化;在教學內容上,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增強其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體育實踐課課程可選內容較多,不同類型的項目所能進行的思想素質教育側重點并不相同。在體育實踐課程內容上可以進行如下設置。第一,如在進行娛樂類項目時,充分發揮體育教師在大學生團隊精神培養上具備的優勢,多舉行團體競賽類比賽,如三人兩足、蜈蚣走、撈魚等多種團體比賽,這類比賽對于默契度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對于協作要求卻非常高,有些個體可能在速度、協調性、力量上獨具優勢,但在這類比賽中只有遷就弱小,才能夠取得勝利,因此這類項目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在進行競賽類項目時,學校多組織球賽、團體表演,號召學生參加,讓學生理解明確分工、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在體育團體比賽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去感受,理解個人服從組織、服從團體的必要性。第二,舉辦不同形式的比賽,讓學生切實體會自身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思維方式、反應速度等在體育競賽中的優劣勢,尋找自身優點和缺點,并找到提升自身的努力方向;合理制訂教學或者訓練計劃,讓學生感知通過合理的鍛煉能夠提高各項素質,了解目標的制定要切實可行。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身身體的優勢與劣勢,同時,也認識到通過自身努力很多目標是可以達成的,體育是最直接的評定自我認識的方式[5]。
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在教授課程和組織活動時都起著主導作用,他們還是學生思想和心靈的建筑師[6]。高校體育教師亦是如此,他們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還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課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要成為學生的推動者和擁護者,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能夠以思政教育為先導理念,以高度的責任感帶動和感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在體育課上,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師要加強自身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教學中以自身魅力帶動學生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關注思想素養高的學生,并對其多表揚,充分發揮學生兵的“模范作用”,多引導、鼓勵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技能差的學生。
大學體育活動的開展形式豐富多彩,有公共體育課、體育專業課、體育選修課、運動會、社團活動、城市馬拉松、體育講座等多種形式。用競爭性運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用集中競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精神,要從活動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實施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第一,開展體育講座及公共選修課,增加健康知識的宣傳;高校大學生對自身身體的了解比較少,通過開展講座、公共選修課向大學生傳授解剖、養生、保健的基本知識,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告知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運動能夠改善自身身體情況,激發大學生體育運動動機;第二,鼓勵體育類社團增加活動的開展數量,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頻次,體會運動帶來的自信心。公共體育教學中,教師加強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知識的宣傳,制訂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第三,建立微信群,依托網絡,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推送具有體育拼搏精神的個人事跡。
要在體育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必須建立高校體育教學德育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細化標準,使教師重視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積極挖掘體育的德育價值。將教師教學過程中是否將思政教育作為目標,作為對教師課程教學效果考核的一個重點審核內容,將活動舉辦過程中思政教育作為其舉辦宗旨作為活動申辦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依據。在體育競賽中,思政元素滲透到賽事中,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唯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通過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競賽、體育社團活動等多元化教育方法的運用,積極加強體育教師的示范與表率作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順利實施,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高校體育競賽中只有在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對思政元素進行滲透,升華活動組織的內涵,高校體育競賽的意義才能發揮到極致,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及穩固國家高科技人才的后備力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