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璋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300)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結構快速調整,為適應產業升級轉型,社會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為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作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建設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是體現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將直接影響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1]。
2019年以來,以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為契機,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2]和《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師資12 條”)[3]兩個重要政策文件為行動綱領,國家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雙師型”教師素養的要求,從標準體系、保障機制、實施舉措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師資支撐。這對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意味著新時代“雙師”隊伍無論在數量、結構、質量上都要實現提升、優化,既要培養專業教師個體的“雙師”素質,又要著力打造教學團隊“雙師”體系;既要做好“雙師”隊伍發展的統籌規劃,又要創新機制體制保障和促進“雙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當前,“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仍存在“雙證說”“雙職稱說”“雙能說”等多種解釋,國家政策、各省乃至各個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職教師資12 條”明確了教師專業標準體系要分層分類,這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的合力,“雙師型”教師標準是評定和考核職業教育教師素養的基本準則,標準化和規范化將推動教師管理過程科學化,有助于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職教師資12 條”提出推進新教師準入制度改革,在職業教師教師資格考試中要以“雙師”素質為導向,強化專業教學和實踐要求,聚焦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構成,新教師須有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與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公開招聘的專業教師原則上須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特殊高技能人才可放寬學歷要求,可直接考察招聘等。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完善權益保障和激勵機制,增強職業教育教師的吸引力,拓寬職業教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才的流動渠道,從而進一步豐富“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和結構優化[4]。
實踐能力是職業教育教師的“硬”素質,部分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后續考核和實踐管理尚有欠缺,缺乏具體可行的考核細則,難以激勵教師自覺參加生產實踐。“職教師資12 條”明確了高職院校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 個月以多種形式到企業生產服務一線參與實踐鍛煉,同時全體教師5年一周期進行全員輪訓;加強“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評價,將教師實踐教學、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實踐鍛煉、社會及技術服務等納入考核內容,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部分高職院校較多地關注“雙師型”教師的認定程序、資歷條件等管理環節,對于如何培養和培訓“雙師型”教師則較少提及,對“雙師型”教師發展提升缺乏質量管理和長效機制,將“雙師型”教師比例僅作為指標數據,單純以取得職稱或職業技能資格代替真正意義的“雙師”素質,并未對“雙師型”教師個體發展提升加以重視。“職教師資12 條”對此作了明確指引,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體系;著力推進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實踐基地,實現校企人員交互學習,共享資源,逐步構建職教師資多元培養培訓格局;同時,深化“雙師型”教師的考評制度改革和職稱制度改革,將體現職教特色的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等納入考評要項,由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會機構(培訓組織)聯合展開考核評價。
企業兼職教師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決定了兼職教師是落實企業職業教育主體責任的主要實施者,專兼結合意味著兼職教師不再局限于彌補教師數量或聯系企業的紐帶,而是改善高職院校師資結構、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力量。“職教師資12 條”提出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破傳統的校企單向、線性的輸出(如學校派人、企業捐物等),而是全方位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共享共育的常態運行機制。
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是解決校企之間供給與需求不相適、個體發展和整體效能不同步、理論與實踐不協調問題的重要手段,能夠使高職教師之間、校企人員之間彼此優勢互補,實現育人協同。通過打造高水平教師團隊,將有助于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高職教師模塊化教學、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評價、團隊協作和信息技術應用等能力素養[5]。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校”)于2019年入選國家“雙高計劃”院校建設單位,作為廣東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對“雙高計劃”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學校通過一系列師資隊伍機制體制創新和改革探索,進一步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助力學校“雙高”建設。
學校首創國內高職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制度,規定了高職教師應具備的四個基本條件。基于高職教育既姓“高”又姓“職”的“雙重”屬性特征,該制度規定了高職教師的四個條件: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有2年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具備一定水平的本專業實踐操作能力;通過高職教育教學能力測試[6]。四個條件充分體現和豐富了高職“雙師”的內涵:一是“雙證書”,即“高校教師資格證+高職教師資格證”;二是“雙經歷”,即“企業經歷+學校經歷”;三是“雙素質”,即“專業素質+技能素質”;四是“雙實踐”,即“教學實踐+企業實踐”。
建立“雙師”教學勝任力優勝劣汰機制。學校將教師獲得“高職教育教師資格”與“雙師”素質認定、任課資質、職稱評聘等掛鉤,通過對教師教育教學勝任力的全面考量建立了優勝劣汰機制。目前,學校具有“高職教育教師資格證”的專任教師達到90.5%,學校教師專業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同時形成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雙師”認定標準,豐富了我國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建立注重企業工作經歷的公開招聘制度。一是嚴管理。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和管理辦法》和《人才類項目管理辦法》。二是拓渠道。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推出引才標準程序和優惠政策,注重從行業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和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企業人才中引進專任教師,重點引進大中型企業的技術負責人和核心項目負責人。三是重評價。探索實施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薪酬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
持續推動協同創新型人才軟引進機制。依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任務為牽引,通過項目合作、建設產業學院、共建大師工作室等形式,聘用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高精尖人才、老科學家、校友勞模、技能大師、行業精英等,實現高層次人才的共育、共享、共有。近年來,學校成立了全國高職首個高分子專業院士工作室,柔性引進國家級萬人計劃教學名師2 人,引進珠江學者講座教授3 人。
踐行“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學校制定了《教師專業實踐管理辦法》,實施院校兩級管理,積極推動教師到企業生產服務一線頂崗,駐企業參與生產、研發、技術服務等,以及在校內參與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實施項目合作、目標管理、過程控制、校企雙向考核等舉措,保證教師能“領著任務去,帶著成果回”,在為企業創造價值中升級專業能力。
落實5年一期全員輪訓制度。學校認真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全員輪訓計劃,無企業經歷的新進教師須實現6 個月的企業實踐。制定支持和推動教師積極參加專業實踐的激勵措施:一方面為專業實踐教師提供實踐工作量補貼,將教師在企業開展專業實踐、提供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成績折算成工作量;另一方面把專業實踐經歷及下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業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的必要條件,讓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將專業實踐與技術服務有機融合,大大提升了技術服務能力,提升了專業實踐效果。
構建“四維三全”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學校在全省高職院校率先單獨設置教師發展中心,聚焦教師“專業維度、教學維度、個人維度和組織維度”四個維度,踐行“全周期、全方位、全流程”的“三全模式”,為教師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及保障,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與時俱進“量身打造”個性化教師培訓,探索分類分層的教師培訓模式。學校依據每年人員經費總額4%的標準設立教師專項培訓經費,從教師入職起,根據崗位和專業發展階段的不同,為每個教師制定“培訓菜單”,促進教師終身學習。開展“師德建設工程”“師資國際化工程”“數字化素養提升工程”“卓越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培訓,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及能力培養;組織教師信息化和模塊化教學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選派骨干教師到國外訪學研修,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渠道;對接1+X 證書和三教改革的要求,組織國際先進專業認證標準的定制培訓,鼓勵教師考取高端企業認證證書。
升級”雙師“骨干建設版本,搭建“雙師”人才梯隊。一是管理升級。深入實施“雙師”結構教師培養計劃,持續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運用“互聯網+”,改革完善專任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機制,實施信息化管理;二是標準升級。加強“雙師型”骨干教師培養,學校實施“雙師型”骨干教師的選拔培養辦法,采用明確目標、滾動培養,及時增補,個性服務、嚴格考核、適當激勵、落實改進的培育措施,培養具備“高職稱+高技能”的“雙師型”教師;三是遴選標準升級。加大評選校級名師、金牌講師、技術能手的力度,在考核結果為優秀的“雙師型”骨干教師中分批遴選,資助對口的教學、科研創新項目,幫助其組建教學科研團隊;四是社會服務升級。制定“雙崗型”教師考核認定標準,培養一批能駕馭學校、企業兩個講臺的職業培訓名師,以雙向兼職、雙崗一體形式打造高水平產教融合型職業培訓師資庫,暢通教學名師與大師名匠互轉通道,促進“雙師型”教師轉變為“雙崗型”復合型專家。
形成兼職教師師資庫。根據“雙高”專業群建設需要及現有專職教師隊伍情況,實施“兼職教師建設工程”,完善“兼職教師師資庫”,探索建立混編教師團隊管理體系。目前學校共聘請兼職教師675 名,構建起結構合理、專兼融合、優勢互補的“雙師”隊伍。
推進能工巧匠進校園。暢通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兼職任教渠道,學校參照省級高技能人才標準創新性開展校級高層次技能型人才認定工作,目前認定并聘請省級、校級高層次技能型兼職教師70 余人;完善兼職教師聘用、考核與激勵機制,制定《校企協同育人兼職教師分配方法》,提高兼職教師實踐教學酬金標準,探索兼職教師靈活聘用和校企融合考核機制。
打造校企混編雙師隊伍。制定《校企師資共建共享辦法》,構建校內教師深度參與產教融合和吸引企業人員深度參與學校發展的聯動機制;建立專業教師聯系兼職教師的常態工作機制,將教師常態化聯系兼職教師納入教師日常工作;鼓勵校內教師以任務為導向與企業人員組建教學、培訓或研發團隊。
實施“三工程”建設“三團隊”。大力實施“‘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技術服務與科研團隊”和“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等三項團隊培育工程,多部門協同,通過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打造“三強”(強教學、強科研、強服務)創新服務團隊。以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有效的團隊管理,承擔重要教學改革、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項目,共同開發教學資源,發揮校企合作的紐帶作用,實現校企共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
建設“工作室”打造“三平臺”。學校大力引進大師、名師,并設立大師(名師)工作室,組建大師引領下的教學團隊,將真實生產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引入工作室,開展產教融合,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創新精神,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打造成為“寓教于研平臺”“教師發展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大師(名師)工作室由相關領域的名師、名匠領銜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堅持重點培養和普遍提升相結合,促進學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目前,學校共立項建設71 個教師工作室,其中校友勞模(大師)工作室8 個、“名人名師工作室”5 個、“行業領軍人物工作室”5 個、專家學者工作室5 個、校級“二級教授工作室”2個、團隊命名工作室39 個、“雙師型”名教師工作室1 個、省技能大師工作室2 個,院士工作室1 個。開展創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活動,認定3 個教師團隊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未來,學校將繼續健全“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體系,立足高質量發展要求,創新機制、引育并舉、重點突破、系統推進,以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為主線,以打造“三強”創新服務團隊為重點,建設一支符合新時代高職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輕工業轉型升級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