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移動學習環境下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進展*
王亞男
(桂林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7)
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移動學習開始流行于全球并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但鑒于公共體育課程所具有的術科屬性,單一的在線教學顯然無法滿足教育需要,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脫穎而出,并在體育課程中逐步趨于成熟,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被譽為“教育的革命”,在體育教學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正在逐漸加大,研究的方法正從邏輯推理向實證研究轉變,研究成果在不斷的豐富。
移動學習;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
國務院、教育部于2019年1月、2019年7月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引導學生主動應用,實現學習應用常態化,加快推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基于移動學習環境下將混合式教學作為推進“教育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手段。
移動學習是通過社會和內容的交互、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的跨情境學習,著重強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者利用移動設備都可以進行自定步調的個性化學習,在移動學習環境下,學習者不再被限制于電腦桌前,而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隨時隨地進行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的學習,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在課外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盡管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MOOC和SPOC等網絡課程建設百花齊放,但課堂教學仍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態,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唯有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才能被學校教育所接受,混合式教學便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結合形式。若將移動學習與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整合,那么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部分可以采用移動線上學習的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培養其學習能力、踐行能力和創新精神,將學生和教師跨時空地連接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時時、處處解決學習問題和學習困難的虛擬教學情境,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戰。根據《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的安排,自2014年起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啟動“翻轉課堂”,并取得積極的反響和良好的效果,這也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鑒。為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深入推進本科體育教學改革,我校體育教學部于2016年開展實施翻轉課堂模式。在教學改革前期準備階段,組織我部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與授課計劃安排錄制了相應的教學視頻,通過教育在線、易班優課和慕課等網絡平臺,將學生的在線學習階段進行強化,促進學生進行自學,從而在大腦皮質初步建立動作表象,為后期運動技能的提高打下基礎。
桂林理工大學自翻轉課堂實施以來,盡管取得一些教學效果,學生體測成績逐年提高、課外體育活動參與度呈上升趨勢,但效果不顯著是本土化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具體表現在:(1)受平臺數據統計的限制,翻轉課堂是基于“掌握學習”理論而建構的,它的實施有賴于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由于個別學生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差加之教師名下學生人數多,后臺統計數據分析缺乏簡潔性;(2)受學生創新性的限制,盡管學生在課前進行學習,但在回課時提問者較少,這與翻轉課堂教學所期待的“個性化教學”背道而馳;(3)受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部分教師仍將體育教學等同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盡管我們的翻轉課堂實施已有四年,但教學效果尚未實現預期目標。雖然當前已拍攝的教學視頻能夠滿足日常教學需要,但通過前期調研得知卻無法滿足學生日常鍛煉的需求,由于缺乏簡潔的后臺統計分析,線上學習開展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學視頻來源的單一性與評價體系的不合理性,故本研究基于移動學習環境下在翻轉課堂的實施基礎上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大學體育之中,是對現行翻轉課堂教學升華模式的補充。
現代社會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擁有專業技能的同時首先要具有強健體魄,甚有企業、公司在畢業生求職時要求其提供大學四年體測成績,這對高校體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這樣才能實現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的“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僅靠每周一節的體育課學生難以掌握運動技能,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更是望塵莫及,與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培養目標南轅北轍。鑒于此,在大學體育中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迫在眉睫。
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專門針對教育信息化展開說明,她強調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質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可見,積極探索高校實踐教學工作改革的重點——混合式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首先,有利于更新和補充大學體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實效性。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面對兩種老師,一種是線上教學資源中的一個甚至多個老師,一種是線下面對面授課的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聽到多種聲音,他們手握“決定接受誰的影響”的選擇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傳遞知識過程中的幫助者。“幫助者”遠比“講授者”更加困難,但就學生長遠發展而言,這是值得努力的事情。
其次,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創新意識,符合課程發展的必然性。著眼于國家及地方發展的需要和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在重視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力度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線上學習解決基本知識,濾出難點;利用線下授課解決共性難題,擴展見識。面授環節僅對本模塊知識做結構性歸納,不再重復講解一般知識點,留出時間聚焦難點,有效激發了大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其思維能力的拓展,提高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最后,搭建答疑模塊,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混合式教學的開展需要以學校建設的課程私有云(即SPOC平臺)為依托,SPOC平臺提供了多種可以對學習行為進行記錄的互動工具。其中學生使用率較高的是課堂交流專區,他們可以一邊看課程一邊提問題,不會讓問題溜走。如果管理得好,同學們會得到比較及時的回復,不僅提問的同學受益,其他瀏覽的同學也會有所收獲。一方面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運動狀況也有了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本質特征的課堂教學,適應了信息時代高等教育開放辦學、資源共享的變革要求,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提供了開放平臺和優質資源,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也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增添了活力與動力。當前,基于移動學習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逐漸受到各個高校的高度重視,但其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為此,通過文獻資料搜集和信息研究分析,歸納總結了國內外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的現狀、特點以及以信息技術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動向與趨勢,以期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和借鑒。
國外學術界對“混合式教學”定義的理解經歷了由廣義、泛化到狹義、細化的認識過程。最初對其定義包羅萬象,反而使“混合式學習”從實質上失去成為一個獨立概念存在的意義。近年來對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已收斂在“線上學習與線下面對面的集合”上,這樣的界定具有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混合式教學研究領域的模糊化,同時也是本文研究和探討的立足點。
Oiqara.James N.等人研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影響,通過教學實驗,證實了該模式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具有良好效果。該研究的價值主要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對知識、技能以外相關能力的影響。由此可見,評價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效果不應僅局限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還應注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及交際能力、探究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效果,這樣才能體現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價值所在。
Michlle Althea Vaughn用實證方法,研究了混合式教學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結果,通過一對一訪談、課堂觀察、技能評估、知識和體能測試等方法,證實了該模式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掌握以及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積極效應,同時還調查了教師和學生對該模式的態度和看法。這種運用調查訪談的形式研究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方法,不僅為本課題拓寬了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方法指導。
綜上所述,國外混合式教學研究成果頗豐,課程教學實驗幾乎涉及各個學科,但研究者一致認為混合式教學對比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重大創新,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國外現有研究主要以教學實驗和調查訪談為主,研究重點是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方面的差異性,從而論證混合式教學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內容相對具體。
國內最早正式倡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他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和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但混合式教學不單是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的簡單混合,而是混合多種教學方法、學習策略與評價方法、同步學習與異步學習和學習資源等而開展的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由此混合式教學在移動學習環境的迅速發展下,逐漸被教育界所接受并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由于面授對象是普通大學生,盡管他們經歷了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程學習,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形似而神散”,體育意識和體育基礎較差,因此在大學體育課中相關運動技能的學習具有一定難度,學生無法充分理解與接受,并且在該類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更好地適應創新人才的培養,而混合式教學則可彌補其不足;此外,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混合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體育課程的自學、實踐與反思,整個教學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實施的。由此,我們可知混合式教學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有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實現了體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精講多練、實現了體育教學要素的優化組合、有助于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內化等方面”。劉海軍,王錦以混合式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專業特點,構建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通過教學實驗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體育教學在理論知識、技術評定、達標考試及綜合評定方面均好于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最終認為混合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效果。
混合式教學被譽為“教育的革命”,表現出一種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發展勢頭和發展前景。總體來看,混合式教學在體育教學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正在逐漸加大,研究的方法正從邏輯推理向實證研究轉變,研究成果在不斷的豐富,人們對于混合式教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和方法,正在不斷的探索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應用于體育教學,如何構建一套適用于體育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等,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論證。
[1]趙中華,林彬,李兆偉,等.基于雨課堂實現PPT+語音的混合式體育課教學模式研究[J]. 高教學刊, 2020 (24) : 98-101.
[2]鄭雅青,胡微,姜娟,等.基于SPOC“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設計探究:以沈陽體育學院《健身氣功》課程為例[J].遼寧體育科技,2020,42(4):155-159.
[3]劉海軍,王錦.基于“翻轉課堂”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5,34(5):130-134.
[4]張惠敏,梁為,陳浩,等.面向未來的新型教育教學組織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研究:深圳市長周期“停課不停學”實踐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20(8):33-40.
[5]馬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行動研究: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創新[J].教育學術月刊,2020(7):97-105.
[6]黃景碩.混合式學習在上海市民辦高校足球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xed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NG Ya’na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7,Guangxi, China )
*項目來源: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名稱:基于移動學習環境下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JGB217;2021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21KY0231。
王亞男(1992—),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