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云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青少年業余體校 廣東 廣州 510900)
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思考新型教學模式。數學閱讀教學符合高段小學生的認知與成長需求,所以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注重對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閱讀教學的指導下學會閱題、審題、做題,最終一步步提升閱讀數學的水平,為今后的綜合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閱讀是一個獲取、加工信息的過程,加工需要建立于理解的基礎上。數學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分析數學現象,根據已知條件聯系知識經驗推理出最終結果。因此,閱讀是一項自我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數學問題的解決與閱讀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可以將數學閱讀分為淺閱讀和深閱讀兩種。淺閱讀是對信息淺見閱讀,而深閱讀是學習者主動在文本信息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能夠加強學生的空間結構變化,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1]
2.1 教師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會在課堂中采用灌輸式教學。再加上高段學生的小升初時期,教師會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自主互動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課堂時間的分配、閱讀模式的選擇、教師的教育觀念都成為了高段數學教師在實施教學的考慮因素。
2.2 數學課程類型的影響。數學閱讀是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的,但是由于教學內容的影響所以所占教學時間分配不同。小學高段數學課程類型可以大致劃分為:“講授課、復習課、習題課和試卷講評課”。在講授課和復習課中,教師可以利用閱讀環節作為導入,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形成邏輯思維;在習題課和試卷講評課中,教師應該在題目講解之前要求學生自主閱讀題目,加深對已知條件的印象與靈敏分析度。
2.3 學生學習情況的影響。高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已經出現參差現象,教師在實施數學閱讀教學時還應該注重小學生的數學基礎、閱讀興趣和閱讀方法等情況,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設計閱讀教學結構,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4 學校整體氛圍的影響。在實施小學數學閱讀之前,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氛圍分析數學閱讀教學的安排。學校的教學風格與教學主要方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還是灌輸式為主,決定了高段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是否能夠順利實施。[2]
3.1 提升教師核心素養,帶動閱讀教學氛圍。數學閱讀是一種教學方式,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之前需要把握其內涵方向,加深對其本質的理解,以此來正確指導學生投入到閱讀中。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數學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完善自我專業化水平,學習核心素養下的基本教學理念,避免課堂指導的錯誤。比如,小學五、六年級教師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教師備課組,五年級教師組和六年級教師組先分開備課,大家認真發表自己的想法;接著兩個年級組教師互相聽課,在聽課中記錄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帶動學校的數學閱讀教學氛圍,形成最優化的數學閱讀教學方案,為接下來的閱讀教學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挖掘教材閱讀內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數學教材是開展數學閱讀教學的基礎,學生在閱讀數學內容時不同于語文、英語科目的簡單接收,而是需要結合圖表、文字充分理解閱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開展層次性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閱讀,這樣的模式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能夠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共同參與,從而形成“會學”的過程。層次性閱讀會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以此會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本單元內容是數學運算的重要基礎知識之一,熟練掌握分數加減法計算能夠促進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將閱讀環節分為三層,遵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宏觀調控為輔”的教學原則,要求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初步閱讀教材所有內容。在大致瀏覽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本次簡單的閱讀中你能夠聯想到之前的哪些知識呢?”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閱讀歸納中,調動了之前所學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記憶。接著,教師將細節集中到第一個例題上,提問學生:“在這道例題中你能夠提取到哪些信息呢?”學生積極閱讀并回答:“爸爸吃了的餅、媽媽吃了一塊餅……”學生結合文字與圖表將人物信息對應完整,從而達到了數學有效閱讀。教師借此契機鼓勵學生提取信息的準確性,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環節的樂趣。[3]
3.3 營造良好閱讀氛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數學閱讀的每個環節都十分關鍵,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更加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技巧,需要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并且要在已知信息上加工原有的知識基礎,從而形成解決題目的邏輯鏈。小學生容易受到氛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分析自己的看法,以此建立成熟的閱讀系統。以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為例,本部分內容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之前需要結合前后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在簡潔的數學語言中提取關鍵信息,從而整理出清晰的解題思路。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組,接著要求學生完成習題:“哥哥上大學,要坐6.4小時的火車,火車的平均速度是70.5千米/時。他坐火車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初步審題,引導學生分析出題目的關鍵詞與數量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問題的關鍵詞——路程,于是學生在小組內迅速確定本題的解題關鍵:路程=速度x時間。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后與小組其他成員交流解題思路,學生很快調動了整數乘法知識記憶,從而順利列出算式“6.4x70.5=”。教師通過一步步的引導閱讀使學生結合先有的知識經驗很快理清題意,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正確率。[4]
3.4 創設課堂閱讀情境,加強學生閱讀體驗。眾所周知,數學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高年段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在課堂中創設閱讀情境,情境學習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小學生對新奇的課堂學習模式會迅速投入,從而有效加強閱讀體驗。
以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圓》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拿出課前準備的圓的模型,使學生在實物欣賞中明確本節學習主題。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圓,使學生在生活數學中激發學習欲望。接著,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利用課件播放“生活中的圓”,使學生在圓的世界中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師提問學生:“圓和我們學過的其他平面圖形有什么區別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剛剛的情境體驗會積極回答教師,于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大家想不想親身操作來感受圓的基本特征呢?”動手操作環節會引發學生的熱情,教師借此契機帶領學生進入到教材的相關閱讀中,以此順利開展數學閱讀教學。
3.5 布置閱讀預習任務,深化學生知識解讀。閱讀的本質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將會與文本形成互動對話模式,對學習者的思維有著良好的支撐。盡管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對數學不再陌生,但是高段學生仍然處于活潑愛玩的年紀,想要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到數學閱讀中,教師就要以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其閱讀,才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掌握。教師可以將自主預習和閱讀教學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逐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以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圓柱與圓錐》為例,本單元內容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知道圓柱和圓錐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2)掌握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3)體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內在的聯系。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課前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預習環節通過閱讀自主歸納出這三個學習目標。比如,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17-18頁,總結圓柱、底面、側面、高的含義。通過這樣范圍性的閱讀規定讓學生明確預習方向,避免在閱讀中偏離方向。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在閱讀文字時要注重文字順序的含義,通過點撥有效引導學生完成預習,從而深化知識解讀,促進了學習延伸。在這樣的預習模式中,學生根據提示完成閱讀,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且樹立了課堂學習的信心。
總而言之,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下,小學數學教師更加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高段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把握學生吸收知識和閱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中深度理解知識點,深化知識建構過程,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數學閱讀中獲取學習的成就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