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雙紅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第二中學 內蒙古 通遼 028200)
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1]”。高中生正處于較為重要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他們初步建立起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并開始形成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班集體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營造和諧融洽、民主平等的班級管理氛圍,促進學生參與班級管理事務,有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班級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讓學生們更加熱愛班集體,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使其對班級管理事務更加關切。
1.1 不重視學生的參與,管理方式陳舊。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與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讓教師更重視創新教學形式,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2]。與此同時,在班級管理中,也應引入學生的參與,實現師生的共建共享。但現實卻是,很多班主任班級管理方式不僅較為陳舊,且多將學生置于十分被動的位置,或僅有幾名班干部參與班級管理事務,這便會造成其他學生形成“班級管理與我無關”的想法。
1.2 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存在一定局限。在落實班級管理策略的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行為習慣、心態、品格等養成與影響,并形成剛柔并濟的管理方式。但現實卻是很多班主任缺乏溝通藝術,對學生的引導不足,導致班級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更多的是對班主任的敬畏,卻不愿向其敞開心扉,造成班級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便是可想而知。
1.3 師生溝通相對較少,對學情不了解。新課改的核心是“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提升班級管理的實效性,需要班主任能夠深入學生群里,了解真實的學情。實際上,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較為有限,班主任多依照過往的教學管理經驗,制定班規班紀、推進班級管理。
2.1 構建民主氛圍,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為了使學生更具參與感,教師應構建較為民主的班級氛圍,促進學生關注班級管理事務[4]。班主任應立足于助力學生綜合能力協調發展的視域下,適度的“放權”,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科素養的基礎上,具有公共參與意識,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美好的品格與初步的管理意識。例如:在對班干部的選拔中,應推進民主選舉制。教師可鼓勵大家的熱情參與,使其展開“競職”演講,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任命課代表、班干部。并且,每學年可進行2次的輪換選舉,給學生們均等的任職班干部的機會。同時,班規班紀的優化與補充應由班主任牽頭,班干部一同參與制定。
2.2 促進管理創新,培育學生主人翁意識。為了培育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教師需實現班級管理創新。一方面,發揮柔性管理有效性;另一方面,應掌握溝通藝術,從而形成和諧融洽、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使班級管理得到進一步的升級與優化。例如:在班級管理中應運用新的理念、新型管理模式,并可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密切與學生的溝通,使其了解班級守則,當遇到與同學間的糾紛或學習、成長困惑時,能夠積極地向班主任尋求幫助,向教師傾吐心聲。同時,促進管理創新,有助于使學生熱心于班級公共事務,讓他們形成主人翁意識。
2.3 重視德育滲透,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班主任還應重視德育滲透、傳統文化滲透與教學整合問題,使班級管理更具有效性與創新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其未來學習及成長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5]。例如:在班級管理中,需形成德育滲透,促進高中生形成自我約束意識,能夠具備初步的辨識意識。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中,社會中正負面信息交雜,易對學生的成長、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使部分學生無心向學,無視班規班紀,整日沉溺于仙俠小說、手游及短視頻平臺中。為此,班主任可召開主題實踐活動,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涵養良好的班風學風,使學生嚴以律己、自主學習,促進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總之,提升班級管理有效性,促進學生自我品格、道德素養、文化意識及公共參與能力的協調發展,需要教師創新管理模式,積極引入學生的參與,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在師生共建中,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打造團結友愛、學風優良、紀律嚴明的班集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自律意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全面發展,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