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雯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小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的推廣,引發了人們對課堂教學的深入思考。如何在保證學生學到基本知識的同時,又能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營造一個歡快的童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其中趣味性教學以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勢收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逐漸地成為當代教育的主流趨勢。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教育無論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還是教育理念上都發生了積極的改變,給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面貌。小學是學生學習、人格建立的基礎時期,很多老師已經意識到該時期的重要性,已經在不斷地進行積極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里主要以小學語文這一學科為例,進行闡述。例如: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依然有很多的小學語文老師將“分數”視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所謂的“教學效率”,讓小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填鴨式”教學依然盛行。很多老師會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各種知識點“揉碎”,然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多做練習題”的方式“吃”下去,學生沒有充足的機會來展現自己,他們更像是學習的“被迫接受方”,沒有自己的靈魂和思想。[1]長此以往,表面上看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但是細究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學習興趣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這與“寓教于樂”“趣味教學”相悖。另外,為了維持課堂上的紀律,很多老師會把課堂變成一個“嚴肅且莊重”的場所,教學氛圍令人壓抑,這完全違背了小學生“活潑、好動、愛玩”的天性,長期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學習,學生只會覺得“語文科目的無聊、上課的無聊、老師的無聊”,這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所謂的趣味直面來講就是指感到樂趣,提高興趣的意思。趣味性教學就是指教師將實際的教學知識以趣味性的形式展示出來,其中可以包括營造趣味性的教學氛圍、運用趣味性的教學語言、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手段等等,以便最大限度的增加課堂的活力的一種教學方式。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化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由此可見趣味性教學的重要性。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用趣味性教學將枯燥的知識點變得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會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成長特征和心理特征,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小學生可以快速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并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用趣味性教學,可以使教學氛圍更加的和諧融洽,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會更加的便捷、輕松,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心底里認可老師的教導,會更加默契地配合老師教學,進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總之,采用趣味性教學可以成功地使“老師好教”變為“學生好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構建高效地課堂教學。
3.1 幽默的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幽默的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的佐料,能給學生一種微妙的教學體驗,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而且還能調動教學的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改變以往“死板、拘謹”的語言,進而采用幽默的教學語言,這樣可以瞬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時刻地保持求知欲。[3]例如:在學習《竹石》這一首古詩詞時,老師可以從以前學過的“胸有成竹”的故事入手,來引出本詩的作者鄭燮。鄭燮不僅是一名畫家還是一名詩人,他尤其喜歡竹子,他不僅畫竹子(著名的《竹石圖》)他還贊頌竹子(古詩《竹石》)。然后,老師可以乘機問學生們:“你們見過竹子嗎?竹子給你什么感覺呢?”引導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同時,老師可以隨機的抽取幾名同學來隨便的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借此機會老師可以說:“我以前見過竹子,我覺得竹子挺拔、翠綠,而且它們剛開始的生長速度并不快,待到他們由筍破土而出的時候,他們“個頭”會“蹭蹭蹭”地長高。”通過這樣幽默的描述不僅可以使教學氛圍瞬間活躍,而且還能讓學生知道一些關于竹子的“知識”,一舉多得。老師再話鋒一轉,說:“那么詩人鄭燮是怎么描述竹子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竹石》這一首詩。”然后,老師可以用幽默的語言生動地對這首詩進行直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其中的“咬”字很生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有一次老師和姐姐每人分到了一根幫幫糖,姐姐很快就吃完了,由于老師怕姐姐搶我的,就僅僅的“咬”住了棒棒糖棍,待我的棒棒糖吃完后,棒棒糖棍上有一圈清晰的牙齦,弄得媽媽還訓斥了我一頓,說我“沒有見過好吃的”。這里的“咬”體現了“根扎的結實”。這句詩是指:竹子的根僅僅的扎在巖縫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一樣,一點都不肯放松。“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詩是指:“無論是什么樣的磨難,竹子依然堅挺地樹立著,才不管是哪個方向吹來的風呢。”這里體現了竹子的堅強不屈和傲然獨立。那么學生們想一想“竹子會受到什么樣的磨難呢?”有些同學會說:“風吹雨打、暴曬、酷暑、霜凍、下雪等等”。然后,老師可以問學生們如果我們遇到這些“千磨萬擊”,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有的同學會幽默地說:“我會回到屋子里。”頓時全班哄堂大笑。這時,老師可以說:“這個同學是一個幽默的學生,他的思維很活躍,可是面對這些表面的“千磨萬擊”我們可以回到溫暖的屋子里,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我們躲不掉的“磨難”呢?如:失敗、他人的不理解、別人的輕視,我們該怎么辦呢?”這時很多學生會想起來“任爾東西南北風”,會說:“不要太在意,要依然堅強的、傲然地生長。”總之,通過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可以活躍班級的教學氛圍,而且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教材內容的興趣,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
3.2 趣味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中的精髓所在。豐富、趣味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而且還能夠使學生時刻的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網上找一些觀錢塘江潮的視頻或者圖片,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班級上進行播放,讓學生們通過生動的影片來真實地感受到“人山人海”的壯觀,體會到“潮水聲勢浩大、雄偉澎湃”的壯觀,以便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學習的興趣。然后,老師還可以在班級里播放關于該篇文章的朗讀音頻或者視頻,并鼓勵學生們小聲地跟著朗讀。待朗讀完畢后,老師可以借機在班級里開展一個:“男女同學比賽朗讀”的教學活動,將班級的學生分成男、女兩組,讓他們進行朗讀展示。并可以規定一定的“賭注”,如:輸的那一組要承擔班級一周的衛生打掃、輸的那一組要說我們班的(男生或者女生)更加優秀。”待兩組朗讀完畢后,老師可以根據聲音高昂、閱讀整齊、情感豐富的程度,公布獲勝組,并進行一定的表揚,輸的一組完成“懲罰”任務。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還能讓學生們找到了競爭的“趣味”,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競爭精神,一舉多得。總之,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大綱的要求、學生的認知水平并結合教學條件,有意識地多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以便可以使課堂時刻地保持歡聲笑語。
3.3 風趣的教學評價,升華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是人們前進的動力,學習上也是如此。風趣的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進而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面對自己的優缺點,從而做到揚長補短,不斷進步。例如: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可以改變以往“優、良、差”的單一評價,可以視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幽默、耐心的評價,如:當有的學生寫的字跡比較潦草,老師可以在作業的尾端畫一只“帶著眼鏡”的熊奶奶,并寫上“老師看不清楚”;當有的學生是因為馬虎而犯錯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畫上一只“哭泣的小豬”,并寫上“馬虎犯大錯”;等等。總之,幽默、風趣的教學評價可以瞬間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
綜上所述,趣味化教學的開展對學生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幽默細胞”,開展趣味化教學,以便可以使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愉快、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和成長,能夠讓學生真正的“愛上語文”“享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