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津
(天津市逸陽梅江灣國際學校 天津 300050)
分層教學是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是根據學生每個人不同的特點,為學生制定在不同層面上的教學。教師要對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使其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出因材施教,使每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并且還能夠全面提升英語成績。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以及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現階段的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進而實現英語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1.1 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自身的學習效率是有直接影響的。然而分層教學是素質教學的內在要求,它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能夠更好地解決統一施教與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矛盾問題,使每個基礎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有不同層次的提升。[1]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還能提高學生積極性與自主性,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2 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并針對性地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促使教學內容分層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對教學內容分層時,就應對題目的難度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在此基礎上,對于優等生來說選擇高難度的題目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那么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來說選擇難度低的題目更容易入手,進而逐步地提升自身的水平。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滿足學生們的需求,還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互相幫助、啟發,共同進步。
2.1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由于學生之間的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提前根據學生們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并且能夠將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地體現出來,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對基礎水平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即成績好的叫作A組,成績一般的叫作B組,成績差的叫作C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這三組學生們的特點進行分層。即可以為A組和B組的學生制定一些高難度的目標來鍛煉思維能力,而對于C組的學生就可以制定難度較為基礎的目標來提升學習興趣以及整體水平。
2.2 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分層,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可以自如交流的平臺,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方式為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合適的教學內容。[2]那么A組的學生就需要更多大容量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目的;對于B組的學生就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了,一步步的激發出他們的學習潛能;而C組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從起點開始慢慢培養,多多鼓勵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出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時間一長,分層教學的優勢就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即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并逐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2.3 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師就應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以多讀、多寫、多練的形式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為了能夠更深層次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就應根據學生所完成作業的程度來進行分層評價,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知道學生的基礎情況,還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價,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促使學生們能夠在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快樂,而且還切實地保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讓全班學生共同進步,也是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3]我們作為一名新時代優秀的英語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分層教學,促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