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振慧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三小學 甘肅 白銀 730900)
數學是學生學習階段的重點學科,無論是在分值占比還是課時量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體現。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由于受到自身思維廣度與深度的限制對于數學的理解往往相對表面,對于數學知識的由來以及內在聯系等深層次內容了解不夠透徹與清晰,使得學習的深度不足。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不只關注到淺層次數學知識的傳遞也應該關注到深層次數學知識、數學體系及學習方法的教授,這樣才能借由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1]。
教學準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進行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的工作。雖然教學準備看似簡單,但其對于最終教學效果能否實現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部分教師并未認真對待教學準備工作,將其簡單的等同于閱讀授課的教材或閱讀網絡下載的教案與參考書,缺乏自身對于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聯想。此時,給學生所教授與傳遞的知識也必將是片面的、淺顯的,更何談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進行深度學習。
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在思想層面意識到教學準備的重要意義,接下來才能夠在實際行動中進行有效的實踐。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講解時,教師不僅僅要通過課堂向學生講述圓柱的表面積是兩個圓的面積加上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這樣簡單直觀的知識,更應該在教學準備時認真的將表面積算法推導過程的講解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引入,也應該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將處理立體圖形表面積時較常使用的拆解、割補等方法加入課堂的知識之中,還應該將知識鞏固部分題目的難度與類型進行合理的安排,難度部分每一個板塊的題目都應該由易到難,現進行單一類型題目的練習再進行拔高型混合類型題目的練習。這樣才能夠提前預設好課堂的全部內容與流程,為課堂的有效性打好基礎,學生也才能夠通過教師充足的課堂準備,對于課本內外的知識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學習與應用。
教學準備效果在課堂上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教師的教學流程。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具備極強的引導能力、表達能力、控場能力,如此才能保證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學生能夠牢記并理解課堂的學習內容。
首先,教師的引導能力主要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問題的設置。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也會設置課堂問題,但這些問題的答案多數均為有或沒有等簡單內容,無法激發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需要對于課堂中的問題進行提問內容與方式的轉變,從而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平行四面形面積》的講解時,教師應該首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呀?”然后問“這些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家還記得嗎”然后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此外,在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環節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思考方向進行指引,“各位同學想一想這個新圖形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關系嗎?我們能不能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個新問題?”這樣的提問方式才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已學知識的回憶,才能夠引導學生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其次,教師在表達的方面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優化與提升,選擇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語言進行表述。最后,在進行授課時一定要做好秩序維護,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教師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從而保障課程的順利進行[2]。
教學效果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的檢驗,更是對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力及素養是否提升的標準。教師在進行教學效果的檢驗時切忌單純將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學生的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分數進行直觀體現的,但更多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全面展現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及時發現學生素養的薄弱項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彌補。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效果檢驗時也需注意形式多樣性,可以通過布置探究型學習內容考察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過畫思維導圖的形式考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終,保證教學效果檢驗的全面與真實。
總而言之,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能力提升的水平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有著緊密的關聯。教師只有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手段貫穿于教學準備、教學活動開展以及教學成果驗收等各項教學流程之中,才能夠真正的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當教師在課前做好教學準備、在課中對于每一個環節與流程精益求精、在課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反思與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才能實現教師的責任與擔當,為當代教育教學的發展做出貢獻,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