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鶯鶯
(安徽省明光市逸夫小學 安徽 滁州 239400)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太適合現在的英語教學。“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并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
小學英語教材容量較大,學生課堂學習英語的時間有限,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整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難度較大。筆者認為,教師可從單元整體入手,細化單元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每個課時之間的內部聯系,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重組,通過每個課時逐步向前推進,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整個單元的教學。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we love animals》時,教師就可將整個單元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拆分,按照一定的遞進關系融入每個課時的教學中。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解決日常的教學難題,較好地完成單元教學,又能創新性地引導學生熟悉內容,感知語言,為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探索各個課時的內在聯系,并進行整合加工,最終以有層次性的教學引導學生,再由學生自己進行內化感知。該單元主要鼓勵學生間交流討論動物,并自主表達自己所喜歡的動物。對此,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進行細化,先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簡筆畫初步認知動物,并且從中聯想相應話題;然后在第二課時圍繞“What’s the animal you like?”這一內容詢問學生喜愛的動物,并且創設語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的知識,而且還能從教材拓展到課外,在拓展學生詞匯量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推促他們由淺入深,逐步理解文本所學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必須轉變以答題、考試為目的的片面性教學方式,以發展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為目的來開展閱讀教學。學生不僅會讀、會認英語知識,還能夠在教師幫助下強化對于閱讀文本的深層理解,加深語言積累,構建起良好的語言基礎。例如在My friends這一單元的倒入部分是一群小朋友坐在地上進行對話的場景。為了避免學生閱讀的表面化與過于關注其中詞匯的孤立化問題,教師可在將對話中的重點詞匯,如“She’s short and thin.”中的“short”、“thin”,帶領學生閱讀幾遍后(不含中文),請學生集中注意力觀看教師的示范:一邊有感情地模仿其中三個小朋友的不同聲音進行對話,一邊根據對話內容伴以相應的肢體動作。如教師用非常夸張的動作向學生展示出“short”、“thin”的特征。然后在示范表演結束后,再重點通過句型提問,而非單詞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short”、“thin”的展示,通過英語語言描述與教師動作示范來引導學生對這些單詞的中文含義進行理解。并且由于是涵蓋在場景對話中,教師反復用完整的英文句子進行描述,學生學習時也將以句型為單位進行記憶和理解,從而便極大避免了閱讀孤立化的問題,并且也能直接掌握例句的應用。
在學生通過情境、示范等方式實現對于閱讀文本的深層理解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將內心的體會通過表達的方式說出來、寫出來,實現在二次創作的過程中語言建構與應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方便其今后能夠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靈活地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自我表達,實現語言能力的長效提升。例如在單元My weekend plan的學習中,學生掌握了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are you going?三個主要句型依次詢問對方周末計劃的完整表達。在Read and write部分,教師首先可以利用這三個問題向學生提問,并請學生用連詞如first,then, finally等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盡可能將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中的表達。通過三個問題之間的邏輯與場景之間的故事邏輯發展學生的語言組織與口語表達能力。隨后,教師可請學生模仿Reading的信件格式,用信件的方式對自身的口頭表達內容進行優化與調整,然后動筆開始寫作。如此學生經歷了將所學的新知識(記憶的死知識)通過提問與場景化口語表達(自主地組織與應用語言知識與技巧)、寫作時對口語內容的整理優化和落筆創作(口語優化與二次創作)的過程實現了對閱讀中獲得的知識與技巧的同化過程,不僅有效提高了寫作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同樣也通過不斷的反思與創作實現了對閱讀的查漏補缺,學生在寫作中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更明確地去彌補不足。
總之,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時,既要仔細研究教材,又要敢于打破文本的桎梏,融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場景,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內化語言,幫助學生達成運用語言的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透過教材文本,從中探尋其背后的文化,在開拓他們視野的同時,為其個人英語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