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翠明
(廣西欽北區大寺鎮中心小學 廣西 欽州 535028)
1.1 自主計算能力較低。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數學運算已脫離傳統算盤教育的范疇:算盤教育僅作為一種認知事物存在,越來越多的兒童不了解算盤是什么。現在,小學生基本上在某種程度上依靠計算器。數學教學中出現一種情況。自從學會計算器以后老師提問,學生不再用筆算或腦力計算,而是使用電子設備計算。例如,在北京師范大學三年級的“加減法”教學中,老師問“13+8=?”。這是一個可以用手指使用的相對簡單的數字。學生通常直接選擇答案或用手指選擇正確答案。在計算諸如“33+25=?”之類的問題時,學生開始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對計算器產生了較強的依賴[1]。
1.2 缺乏良好的計算習慣。三年級學生在學習計算課程后時,教師經常強調計算的重要性。但是,在數學計算問題的發展中,必須更加重視結果:當結果不正確時,問題的要點將直接丟失。因此,教師要重視數學計算的教學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忽略學生的計算過程[2]。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就會注重結果而忽略計算過程,養成了壞的計算習慣。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意識到了“計算錯題”對學生的影響,但如何確保學生能識別和糾正錯誤呢?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犯錯誤時,一些老師經常會詳細解釋正確的想法和過程以再次解決問題,但是講課后的效果不如老師預期。當老師教這些錯題時,這是正確的學生不會關注課堂內容,他們認為他們不需要聽講座;一段時間后,老師注意到學生再次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老師對于學生的反復糾正和重復糾正感到無助,并且學生對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深感困惑。為什么糾正錯誤如此困難?為什么糾正的錯誤又一次又一次出現?為什么錯誤的修復無效?從教師的角度來看[3],如果一個教師想避免學生犯錯誤,那他必須考慮自己的因素。其次,教師要將學生在數學上的“錯誤問題”拿來利用。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幫助學生理解并處理自己的“難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常見錯誤”的手機和分類,并總結和分析。基于“學生數學錯誤的類型”[4],“學習數學錯誤的原因”以及本次研究中的教學時間,文章總結了一下策略:
2.1 老師領導學生思考計算中的錯誤。如果老師想減少學生犯的錯誤,那就要從老師開始,首先采取行動。荷蘭學者弗羅伊登塔爾說過“反思真正的數學是數學功能的核心和動力。”首先,教師應考慮自己的教學有沒有動員到學生的積極性[5]。每節課40分鐘,老師必須使用所有的分鐘。25分鐘解釋計算原理,15分鐘練習并鞏固復習。當學生犯錯時,老師應考慮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存在問題以及是否應向學生清楚地解釋新信息。教師應考慮課堂內容是否適當,計算內容是否只是膚淺的。其次,不時地對學生進行小測驗,例如一個月一個單元,這不僅可以測驗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問題。該測試使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關于數學的錯誤問題”,以更好地準備和上課。最后,教師應該將自己的課程講的更加精致。對于學生,老師必須為每節課設計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突出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便可以針對性地學習學生。特別是,對于某些練習甚至學生的作業,教師應提前做出回應。由于教師需要答案來解決家庭作業,因此,如果他們想做得好,必須首先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提前提問可以節省老師糾正作業的時間。此外,老師可以在解決問題時考慮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假設學生在解決問題方面的錯誤。
2.2 辨別錯題,學生參與其中。三年級時,隨著學習難度和作業的增加,學生會面對大量的“錯誤的計算問題”。對學生來講,建立自己的“錯題本”非常重要。所謂的“錯題本”是由學生自己制作的,作用就是記住自己在計算時經常會犯的錯誤,并整理它們。這在收集數學知識和學習經驗的同時,也是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
2.3 學生建立“糾錯本”的重要性。“糾錯本”由學生自己寫的糾錯本是對作業、練習和考試中所犯錯學生所犯的所有錯誤。學生通過記錄自己所犯的數學錯誤可以找到特定知識之間的聯系,并掌握某些數學規則。大多數學生不了解老師創建“糾錯本”的本意。他們認為“糾錯本”是無用的。很多學生會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最后會放棄建立錯題本。也有學生會在“糾錯本”上隨意記錄,知錯表面文章。俗話說“小孔不能代替,大孔可以經得住艱辛”。“糾錯本”用于識別計算過程中的錯誤且需要引起學生注意的“基礎問題”就像計算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太多一樣,如果“漏洞”沒有及時修復,那接下來就無法進行,要求學生對明顯的“糾錯本”進行分類似乎為學生增加了一項新任務,但實際上,“糾錯本”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學生逐步減輕負擔。因為編寫調試書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鞏固錯誤問題的排序,所以錯誤問題可以反映大多數學生在管理和應用信息點方面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同的,錯誤的問題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問題。基于錯誤的問題書,學生和老師可以深入討論錯誤的問題。結果,學生可以檢查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信息點,并且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6]。學生經常通過錯誤的調查表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他們不僅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還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2.4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為了是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平常的計算也要一步步進行,在計算式必須寫出過程來提高計算的準確性。當老師教學時,由于他們具有更好的心里計算能力,學生通常會放棄書面計算,但在面對更難的問題時,要有心算的習慣。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計算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心算已經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例如,在進行乘法和除法運算時,必須教給學生計算垂直公式的方法,這樣當學生面臨此類計算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直接講乘法,而是在計算中使用垂直公式,以確保正確的速度。在準備諸如“42÷5=?”之類的計算題時,教師可以創建問題。由于沒有可除數,學生無法直接心算獲得結果,他們只能以列公式的方法來計算。因此,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我們需要教育學生養成好的習慣,對適合心算的學生加一蓄念,不適合心算的就要換一種計算方式培養。
在小學三年級,學生在數學計算中經常會犯一些看似有趣的錯誤。這些錯誤并不是智力因素作祟,而是因為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在起作用。我們稱之為非智力因素導致的錯誤。研究和分析這種現象并找到解決方法,是三年級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它可以有效地減少家庭作業的錯誤率,并鼓勵學生盡快進行循序漸進的思維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