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實驗小學 廣東 東莞 523000)
每一位教師應具有發展的眼光,具備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的品質。對于年輕教師來說,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多元借力[1],有助于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教學實力,能少走彎路,幫助自身快速成長。
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雖然自己已經從教三年了,在教育上雖是有心,但卻不夠用心和走心。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不像老教師那樣靠著自己摸爬滾打,而是經過了專業的職前培訓,況且還有前輩們的指引。但是仍始終覺得自己對學生的教育還停留在表層,不夠用心和走心。或許心與心是情感的積淀,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
班里有個孩子小奇(化名),長得很高大,才三年級就已經將近一米六了,學習知識很快。但是不愛收拾,座位周圍經常亂糟糟的,愛咬手指甲,常東倒西歪。老師們哄過批評過,但都不管用。
一直以來,小奇上學經常遲到,一開始跟孩子溝通要早點到校,遵守學校的規定,遲到了會錯過了早讀時間等等,幾次過后不管用。跟小奇的家長溝通,他的父母表面上回應得很客氣,實際上還是經常遲到。這個學期開始,楊副校長擔任我們班的英語老師。楊校長在第一周給孩子們上課時就發現小奇遲到,所以找他單獨聊了。沒想到就這么一聊,這個孩子從第二天開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遲到!我心里納悶了,這是為什么呢?怎么說遲到問題我和班主任跟家長孩子已經溝通了兩年了,都沒有得到解決,怎么楊校長的一次閑聊就搞定了呢?我十分不解,走到楊校長辦公室請教,究竟聊了什么能讓他有這么大的轉變?楊校長慢條斯理地講著。原來秘訣是要親近學生,走進學生內心,清楚學生所思所想,懂得我們常說的“走心”。一杯茶,一次談話,收獲“走心”,用心做真教育。
心的溝通對于教師來說是老生常談了,但對于我來說,真正的要做到從心里面去改變,去熱愛孩子,我想這是教師成長必定經過的一個過程。
在大課間跑步中,小奇向高年級的哥哥豎中指。幸好高年級的這位同學很理智,馬上來跟我匯報情況,沒有因此而鬧矛盾。小奇的行為讓人生氣,我調整自己的情緒,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才更合適。按照往常,我應該大聲批評一頓,然后給個小懲罰,但這次我似乎不想這么解決。
大課間活動結束后,我把小奇叫住了,留了下來。基于楊校長前些日子跟他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借助楊校長的感染力,跟小奇做了一次深入的溝通。我詢問他跑步時做了什么事情,起初他頭微揚,眼睛四處看,不出聲。我再次問他情況,他才支吾:“罵人。”“還有呢?”我繼續問。這時他才說出了向別人豎中指。我很好奇,小奇為什么要豎中指?小奇說:“他沒有弄我,沒有罵我,我覺得好玩就豎中指。”“那你知道豎中指是什么意思嗎?”“知道,鄙視。”他回答得很干脆。我嚴肅地對他說:“小奇,今天你是幸運,遇到了一個不還手的哥哥。但不代表以后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這么善良,都能告訴老師幫忙解決,尤其以后出來工作了,誰也幫不上忙的時候,無緣無故對別人豎中指有可能會被無視冷漠,有可能會被罵一頓,也有可能會被揍一頓……我不好說你會遇到哪種情況,但我希望不要有這樣的一天,希望你能改正過來,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挑釁他人。”他似乎聽懂了,點了點頭。
經過此次,我開始深入反思,要想能有效地開展教育,除了前輩指路,借助他們的力量,還需要教師自身的用心、走心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3.1 借名師之力,汲取智慧。很幸運能夠借助前輩的力量,試著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走進學生內心,慢慢地深入了解,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2]。借助前輩的教育教學智慧,有效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年輕教師要善于向老教師們虛心請教,不懂就問,抓住向名教師學習的機會,汲取名教師的智慧,學習他們的優良做法,不斷反思,增強自身實力。
3.2 借資源之力,吸收養分。現在是信息化時代,除了向名師請教,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查閱書籍期刊,借助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見識面,拓寬眼界。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作為年輕一代,更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通過多渠道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加出色。同時,把握每一次研修學習的機會,與同伴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3 借學生之力,教學相長。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學生的潛力不可小覷[3]。教師要學會相信學生,學會向學生“借力”,從學生的資源中獲取教育的契機,把握教育的最佳點。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心與心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2]。只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從“心”出發,感受學生的想法,這時進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