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蓮
(遼寧省本溪市北星小學 遼寧 本溪 117000)
我國自古就有“先做人,再作文”的說法。小小的一篇文章可以集中的展現作者的思想,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不一樣。目前,我們提倡寫作文“做老實人 寫真情文”、“詞舒于情”,只有在寫作的過程中寫作者做到心中有情,才會有情感表達的欲望和去觀察體會情感的耐心,這樣才會有所感悟,而在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教—學—做相統一的一個過程,也是對于情感、態度等價值觀的一個深入過程,還是一個對于真、善、美進行完善的過程,這也就導致良好的作文教學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產生影響。
對于小學生們來說,他們的思維都較為形象,在審題時他們無法從最為直觀的角度去審視題目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進而無法做到對事物進行感性的認知,并且對于題目的本質也無法進行更為深刻的分析,無法準確把握題目的本質所在,這就需要教師們在指導學生審題時,要能夠有效的指導學生們去抓題目重點,并且對于題目中的一些重點詞語進行有效分析,進而培養出學生們正確的寫作目的。比如,在讓學生們寫一處家鄉自己喜歡的景物時,就可以先讓學生們明確這次寫作的要求,如:
(1)寫一處自己喜歡的家鄉景物。
(2)在描寫的過程中要能夠突出家鄉景色的細致之處。
(3)自己為什么會喜歡之處景色。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寫什么,該怎樣寫,而自己又是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時就會有學生說“我想寫學校,因為在我看來學校就是知識的搖籃,是陪伴著我們一起成長的地方。”還有的會說“我想寫我家院子里的花園,雖然它不是很大,但里面有我親手種的花朵,我對它充滿了感情,它就是我心中的樂園。”……在此過程中沒有教師們刻意的誘導,也沒有任何說教,但從幾他們的發言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回答都流露出了對自己家鄉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這就是德育的導向作用。
在對學生們進行寫作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寫作素材的真實性,要讓他們明白寫作素材越是真實可信,就越富有表現力,感染力,而讓學生在作文中敢說真話、寫真事,這就給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機。這就需要教師們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鼓勵學生們能夠選擇自己的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事情去作為寫作素材。比如,在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做的最錯誤的一件事時,就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批評,自我評價,能夠讓他們明辨是非。這就會使得全班同學都在寫錯事,但選材卻又會無一相同,在這些充滿感情的作文中,就會讓他們逐步辨別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并在不斷的增強抵制錯誤思想的影響,弘揚正確思想的能力。
作文的命題對于寫作來說起著導向一般的作用,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確立積極健康的寫作思路,并且啟發他們去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而讓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此情況之下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去進行命題。比如,在教師節,中秋節,元旦等節日時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征文比賽,暢談展覽慶祝活動,以此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了解歷史,學習前輩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時間,熱愛生命。
讓學生們從學詞造句到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為了能夠讓學生寫作想他們走路一般穩當,就需要教師們能夠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教師在對作文進行批改時,就要及其重視思想內容方面,要十分注意學生作文的思想內容是否積極健康向上,寫作主題是否積極有意義?選材是否實符合實際,學生對作文選材的認識是否正確。并且教師在批閱的過程中也能夠發現學生對于社會,學校,老師,人生的一些偏見和看法,或一些比較偏激的看法,這時就需要教師們能夠通過一些評語或講評予以糾正,使學生健康的成長。我們可以往深處想一下,如果一個寫作者,將自己置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中,以旁觀者的姿態,冷眼看世界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且以嘲諷的口吻指點著世界中的一切,那么我們能說她是一個批判者嗎?我們要明白一個真正的批判者,應該是要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熱愛眾生的。另外,作文教學除了要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要重視塑造學生的品格。面對生活這個大課題我們這些天真、幼稚的學生對它的認識、判別有深有淺、有對有錯。有的問題,有些觀念可能是不成熟的,也或者是荒謬的。如果學生能把他們對生活的感思、認識的過程真實地記錄,呈現于我們面前,就可以通過“暴露”的思想加以引導和啟發,實現育人的目的,塑造和完善他們的品格。
我國的教育先祖孔子就曾經說過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這可以說是古訓,但它也是文章之魂,并且它還是我們指導作文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