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娟
(甘肅省蘭州天慶實驗中學 甘肅 蘭州 730010)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以有效教學為目標,以高效課堂為價值追求,以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為著眼點,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積極探索構建起校本化、個性化、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實現高效課堂,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構建知識網絡,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規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案例教學實現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
案例本身無好壞之分,關進是要把案例用在合適的章節中,使得案例要與教學目標相適應,對于道德與法治課來說,筆者認為好的案例應該有清晰地邏輯結構、有趣的情境描述,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在選擇前,還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接受能力,盡量選擇班級平均水平可以接受的案例,太難對于大多數學生上課會很費勁,過于簡單,又不能達到鍛煉學生思考的目的。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采用不同的案例模式:一、共性模式 二、主例、副例結合模式 三、案例討論式 四、案例探究式 五、一例模式。比如在講到九年級下冊《開放互動的世界》第三目共享多樣文化時,可以采用一例模式,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案例活動,中國學生暑假到美國參加夏令營活動,在夏令營中遇到了很多美國學生,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國學生和中國同學對話的情景,觀看完表演后讓學生討論三個問題:第一,得到別人的稱贊,你認為哪一種回答更加得體?你更習慣于怎樣回答?為什么?第二,導致兩位學生溝通障礙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障礙會對彼此的交往產生什么影響?第三,這種溝通障礙有可能跨越嗎?如果有可能。誰該為此做出努力?該怎樣做出努力?這樣就可以把枯燥的書本知識融入到案例教學中,讓學生從案例中認識、總結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相關內容。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選取合適的案例,也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案例教學中,讓案例成為課堂的助燃器,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熱情。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國家監察機關》時,設置模擬演示環節“新聞主播看兩會”和“新聞主播看天慶”,模擬主播播報兩會及本學校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生主播的形式感知監察機關與在座學生的關系,通過感知案例,讓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充滿生命力和感召力,案例教學可以對教學內容和資源進行擴充,對提升學生的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要轉變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認識,不能僅僅以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不需要好好思考,只要在考試前背一背就好,對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課堂上對于老師展示的案例,要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能夠舉一反三。聯系現實生活中千變萬化的問題探索出最佳的解決方法。英國思想家波蘭尼(M.Polanyi)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道德與法治課中大量“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是需要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摸索、領悟得來的,案例教學則是給學生在這樣一個探索的過程中自己感悟隱性知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適應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在討論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每個人不同的理解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可以互相學習他人思考、分析的優點,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分析水平。小組討論可以使每個學生學習更具有創造性,小組內同學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質疑,能提高學習效率,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每個同學的智慧得到釋放和展示。例如,在學習《開放互動的世界》第二目放眼全球經濟時,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為小組布置任務,“聚焦2020雙十一”中國可以購買到其他國家的奶粉等產品及中國佛山的家具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案例,教師布置探究問題,這種現象反映了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這種趨勢有何影響?我們如何應對這種影響?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有利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析案例,探究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對相關學科知識形成系統的認識。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案例教學已成為了教育界和學校一線教師的“新寵”,也如春風般的吹向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案例教學適應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的潮流,從學生主體性出發,使得學生能真正的學進去,講出來,充分的置身于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情感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自主地構建知識框架,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