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甘肅省慶陽市慶化學校 甘肅 慶陽 745000)
教育扶貧教師在行動上要行動迅速,從嚴抓好對照檢查、查漏補缺和整改提高工作,高標準迎接各級檢查考核。由于學生自身的基礎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導致學生的數學成績大不相同,學生被動分成了學優生、學困生。為了讓所有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共同成長,教師要格外關愛學困生,讓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幫一地帶領數學學困生學習數學,擺脫學困生的稱號。“一幫一”學數學學習方案的教育初心在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讓學困生學習學優生身上的良好的數學學習行為習慣和數學素養。教學相長,數學成績優秀的同學在學困生身上吸取經驗、練習做題思路,變得更為優秀,成績普通的同學在學優生的幫助下不斷提升,增強對數學的自信,努力追趕優秀的學生,整個班風變得優良。
教師應該首次與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接觸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試圖幫助學困生逐步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老師進一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通過觀察學生的細微學習習慣、對待數學的態度,真實把控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求逐步改進。當老師足夠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接下來就能因材施教,選擇最適合的“一對一幫扶”對象,為每一對互助學生設定相應的階段目標,老師及時監督完成。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中,學習第一單元“有理數”時,這一單元涉及到正負數以及有理數的基本運算,本身內容不難,但是有些同學在小學的數學基礎較差,導致學起來費力,有些同學基礎還好但學習態度不端正,仍然以小學的態度學習數學,也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教時應該及時通過班主任了解各個學生的班級表現和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幫扶同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加以鼓勵,發現點滴進步就要及時表揚。[1]
學困生存在著數學基礎差、運算能力差、理解能力差、運用能力差的多種問題。而數學是各個學科中相對最難的一科,老師不應該要求學困生突飛猛進,即使安排一對一互幫互助,教師也要關愛學困生。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以及日常的數學測驗中都應該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比如在課堂上為學會收設置簡單基礎的數學問答,布置課后作業時降低學習任務的難度,老師要從作業的數量和難度上盡量照顧學困生。
例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困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我在課堂和課下進行巧妙設計學習方案。在課堂上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老師設計一些學困生能夠完全回答的簡單的基礎問題,鼓勵大家勇于回答問題,他們給出答案后,老師應該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在課后,老師為他們設置“一幫一”的學習幫手,同時也會給他們推薦一些解決數學基礎問題的輔導書,不給他們布置過多的任務,引導他們在穩中求進,逐漸提高數學成績。[2]
數學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困生。只有尊重理解學困生幫助后進生樹立自信心,實施一對一幫扶才能收獲最大的效果。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首先要是學生的心靈導師,幫助學生探尋數學困難的原因。與學優生相比較比,老師更應該重視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學習建設,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學習壓力的傷害,要更加尊重學困生的人格,理解他們的苦衷,體諒學困生學習的難度。教師用多鼓勵、多贊美、少批評的方式引導學生,尤其不能用刻薄的語言打擊他們,以免加重學生的消極不滿情緒。積極情緒和情感可以助長動機性行為,也能促動個人產生新的行為。降低對數學成績的硬性門檻,激發學困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 平面直角坐標系時,當學習完本單元第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困生安排一些簡單的習題,比如為他們多設計一些“有序數對”的習題,讓他們多練習注重“復習鞏固”板塊的習題,經過兩三天的反復訓練之后再讓他們嘗試“綜合運用”和“擴廣探索”的題目。[3]
總之,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學習成績脫貧,初中數學學科的學困生往往具有以下的特點,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運算速度都較差,不能正確區分數學課堂的重點。由于他們缺乏基本的數學學習技能,使他們在課上和課后的后續學習都更加困難,也會喪失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總而言之,一幫一學數學的學習方案是一項持續時間長、任務十分艱巨的教育工程,教師需要傾注愛心與耐心,幫助學困生增強對數學的信心,期待學困生得到的收獲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