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安徽省霍山縣衡山鎮西城中心學校 安徽 六安 237200)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以現實生活為教學背景,來帶領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活動為主,要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學習真正有用的數學。教師應當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并全面應用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讓數學真正走進生活,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數學教學。
如果小學數學教師一味講解數學課本知識,只是將知識呈現在黑板上或者語言上,那么學生很容易走神或者厭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激發學生好奇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對待數學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態度,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前首先保持一個良好、積極的心態,在安全自在的氛圍中充分發掘自身潛能,切實融入到日常數學教學中,感受數學帶來的快樂和趣味。
例如,本節課講的是方向與位置。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當先將基本原理或者課本中重點知識向小學生講解清楚,比如,方向分為東、西、南、北,地圖上的位置關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描述位置的時候應該怎么用語言表達等等。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周圍建筑物作為例子,教給學生怎么分清楚東南西北,怎么描述建筑物的位置,比如,學校正北邊是醫院,那么醫院南面就是學校。通過這種方式,讓小學生利用自己周圍熟悉的環境,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形成抽象意識,在腦海中形成二維空間,能夠清晰明確地辨明建筑物或其他事物的位置,進而熟練掌握老師所講內容,并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增長知識面和思維寬度。小學數學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經驗,將所學的知識建立在學生熟悉的東西或者經常見到的事物上,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加自我對生活的理解和領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靠維度。
在新課標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因此也就需要數學教學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積極融入全新教學模式,尤其是生活化教學模式。通過將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不但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同時也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實現“將數學知識歸還于生活”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比例》這節內容教學時,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生活案例——地圖,已知某車的駕駛速度,要想算該車從某地到另一地方所需時間,不可能實際測量,但是可以通過地圖推算出兩地距離,那么也就可以求出所需時間;據此,數學教師可讓學生據此展開實踐操作。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比例”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其日后進行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學學科具有實踐性及理論性相結合的特點,數學學習不能脫離實踐,實踐教學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設計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及親身經歷中體會數學本質,掌握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設計數學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緊密聯系生活,既可以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作為實踐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例如,在教學小數或者百分數的一些知識時,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在隨自己家人去超市購物時能幫助他們算一算最后的價格,加強知識的運用。又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折線統計圖去對自己這學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看看自己的成績情況有什么樣的變化。這都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此外,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活動,以“對稱、平移與旋轉”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紙張材料,結合這節課學習到的對稱、平移與旋轉的知識,通過剪裁、拼接去設計一定的生活化圖案。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不僅讓學生體驗了數學知識的運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造條件,在對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進行充分挖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以便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應用意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