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式輝
(福建省寧德市高級中學 福建 寧德 352100)
單元作業是一種更綜合的作業設計形式,這需要教師以更宏觀的教育視野突破教材編排的課程限制,在把握單元教學課程之間聯系性的基礎上打造整體性作業,使學生在作業解決過程中能夠同樣站在全局視野的高度上對單元下各個課程的內容形成更深刻的印象,由此切實促成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并引導學生建立聯系性較強的知識體系,為其后續的地理學習實踐打下重要基礎。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設計單元作業還應該以嶄新提出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具體的導向,利用單元作業形式的綜合性特征以更宏觀的問題解決模式促使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真正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目標。
1.1 優化作業的設計整體結構。以往課后作業的設計往往以單一的課程為主體,通過圍繞某一課程內容的方式設計具體的作業的內容。這種設計方式雖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使學生切實掌握課程中的具體知識,但是也間接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呈現出了碎片化的結構,知識之間缺乏聯系,在應對綜合性問題時存在著知識調用效率較低的問題。所以單元作業的設計能夠首先對傳統作業的設計結構進行整體化的優化,使學生能夠對各個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建立清晰認知,以此輔助學生學習體系的優化,為其后續綜合性問題的解決奠定堅實基礎。
1.2 滿足學生的素養發展需求。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專業性人才,這要求教師在現階段的教育活動中及時地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一味地在教學中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是注重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發展。基于這一背景,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深化改革中精煉出了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針對不同學科進行了具體的目標制定,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改革方向。而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背景下構建指向性明確的單元作業,則有著滿足現階段學生素養發展需求的重要價值,能夠推動學生更好地以地理知識以及地理素養投身于未來的教學實踐環節之中,切實促成學生社會實踐效率的提高。
2.1 圍繞單元主題設計探究作業,樹立人地協調觀。我們在社會中的實踐活動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地理環境能夠從多個方面對人類的活動形成較為顯著的影響,另一方面人類活動也有著改造環境、影響地理環境的反向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起良好的人地協調觀,則能使學生正視這一地理環境與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性,并切實形成科學協調人類實踐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識,以此更好地解決現階段社會生活中的人地矛盾現象,把握其核心原因并結合地理知識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為社會的綠色發展、生態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圍繞與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相關的單元主題設計單元探究作業,則能引導學生在課程的練習中深化對環境與資源的認識,以此切實輔助其樹立起良好的人地協調觀。
例如在《地球上的水》這一單元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中具體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突出水資源這一主題的探究性單元作業設計活動。如在“缺水地區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單元探究作業的設計與提出背景下,學生擁有了開放性的問題探究空間,使學生能夠在綜合性較強的整體作業概念下更系統地對水資源這一生態環境資源進行思考,并結合現階段社會與人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開發的解決方法對作業進行多角度的探究。在單元作業的解決過程中,學生既對大規模海水運動的知識進行了結合具體地方案例的思考,還從水資源合理利用方面向水資源緊缺地區提出了省水方面的建議。通過這種從單元主題出發設計的整體作業,單元的水資源主題能夠更加突出,使學生看到這一地理環境中生態資源的重要性,并從課程整合的模式下從多個角度看到了人對水資源的調動作用、水資源對人的影響作用,了解了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切實在探究實踐中樹立了人地協調觀素養。
2.2 依靠單元整合設計聯系作業,培養綜合思維。綜合思維素養是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需的基礎思維方法,能夠使學生從全面的、立體的、動態的不同角度看待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性,真正以良好的思辨能力對地理知識建立起完善的認知體系,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質量,并支撐學生辯證地看待未來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與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依靠單元整合教學方法,從聯系觀的角度出發設計緊密聯系課程知識內容的單元作業,切實以作業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推動學生認知能力的切實發展。
例如在《人口的變化》這一單元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分析人口數量變化、空間變化以及合理容量之間的關系”這一整合單元各個章節的作業,引導學生脫離教材編者所打造的分散性課程體系的禁錮,真正站在單元這一宏觀的角度看待各個章節課程之間的聯系。這不僅能夠依靠章節知識的聯系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各個知識點,使學生真正對各個課程中的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還將真正在整合模式下使學生對單元教學內容形成更綜合的認知,以宏觀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并在整合模式的探究活動中切實推動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提高。
2.3 基于單元內容設計綜合作業,優化區域認知。對地理區域系統的特點進行宏觀角度的全面分析以及對區域問題提出對應的解釋是地理學習活動中基礎的認知方法,這種方法即為區域認知。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為了推動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提高,教師應該基于地理教學中與區域相關的內容的單元設計綜合性的單元作用,在引導學生對單元中各個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抽象的綜合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對具體區域特征的了解,真正實現區域認知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階段,教師即可設置對某一典型工業地域城市進行發展前景與規劃進行探究的單元作業。這將引導學生以單元中具體課程提供的角度出發,以此從各個課程中獲得思考方向,最終真正通過對地域城市區位選擇、形成原因以及產業改革進行的分析,系統地完成作業布置的前景分析與規劃項目,在深化對區域概念理解的同時,真正推動了學生區域認知與分析能力的提高。
2.4 把握單元核心設計實踐作業,提高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專業地理技能與實踐品質,需要教師真正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實踐條件,打造完善的實踐環境,以此在實際實踐環節中積累經驗,最終實現地理實踐力的切實提高。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基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圍繞單元中核心的地理概念打造符合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類型單元作業,真正使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完成既定的地理實踐活動,在促使學生建立良好活動體驗形成地理活動參與興趣的同時,切實在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實現量變,推動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切實提高。
例如在《區域經濟發展》這一單元的整體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中區域經濟發展這一核心概念打造實踐類型的單元作業,使學生憑借單元學習活動中對區域農業發展以及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理解對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進行實地的探究實踐活動,使其通過在城市中進行數據采集的方式更清晰的建立起家鄉地理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模型。這將成為學生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作業完成的重要基點,使學生在后續的發展規劃方案設計過程中真正以自己的實踐為核心,通過實踐中的數據調研以及親眼所見真正設計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地理方案。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地理實踐活動的趣味性,還將使學生切實積累起地理實踐活動的參與經驗,最終切實推動學生地理綜合實踐力的提高,為學生未來的地理實踐活動打下重要基礎。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之中基于核心素養概念對單元作業設計形式進行創新,教師將真正利用單元作業設計的綜合性特征使學生在更宏觀的作業解決角度中更系統地接觸地理教學內容,由此切實促成學生整體學習素養的提高,最大化增強地理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