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兆萍
(江蘇省蘇州市新康實驗小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美術教學,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需將民族元素滲透小學美術教學全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及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學習質量與效率持續改進。
1.1 提高藝術修養。民族文化體現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智慧,是民族發展的重要根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元素,能夠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傳統民族文化的優秀發展歷程,利于強化學生對美術的審美能力。學生在欣賞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利于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文化底蘊與綜合文化素養,從而盡快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1.2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元素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直接體現,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可提高學生對民族精神文化的認知水平,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責任感有著積極意義。小學是學生認識世界與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階段,美術學科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元素,可以促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強化其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通過傳統與現代藝術的整合,能夠讓學生在發現美與欣賞美及創作美的過程中,實現對民族元素的高效利用,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文化創新意識,從而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生代動力。
2.1 轉變思想觀念。小學美術活動課程有實踐性與開放性及綜合性等特征,是我國的教育基礎學科。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加強思想觀念的轉變,充分運用美術專業知識,深入了解學生在藝術素養與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根據學情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更利于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從而將學生從傳統的學習觀念與態度中脫離出來。民族元素的滲透,能夠拓展課堂容量,為學生營造開放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到更多更全與更加實用的學科知識技能[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會有更多的感覺與體悟及聯想,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與生活功能等方面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但實際上,大部分美術教師的思想觀念滯后,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認為美術學科教學以學生繪畫及完成教學要求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授,無法受到藝術的熏陶與文化的洗禮,導致美術教學效果不盡理想。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民族元素與小學美術教學整合的重視,根據教學目標與學情合理滲透民族元素。如在欣賞課上,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齊白石等優秀畫家的作品,讓學生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與技巧及主題內涵的同時,充分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再通過作品對比分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民族藝術的發展歷程,使其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感到自豪。如在繪畫課上,引導學生多注意與學習不同的繪畫技法,感悟不同繪畫技法象征著的精神品質,充分感受不同畫家的傲骨品質,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繪畫創作中。如在手工課上,可以呈現不同民間美術作品資源,讓學生感受民間藝術創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而端正學習觀念與態度,積極投入到手工制作活動中來。在理論教學環節滲透民族元素,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與知識面及眼界。在實踐活動中滲透民族元素,能夠讓學生全程接受民藝術的熏陶,與民族優秀的美術創作者近距離對話,能夠從創作中感受到優秀創作者的精神品質。因此,將民族元素與美術教學的深入結合,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實踐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這與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契合。
2.2 科學規劃教學目標。從學情入手科學規劃教學目標,更利于推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教師需運用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解放學生的學習時間方面,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使其能夠深入觀察與理解美術作品。在解放學生的思想方面,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感悟,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對民族元素的特色與內涵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藝術創造力。因此,教師的教學目標制定,應當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小掛飾》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民族元素的融入,讓學生認識與學習少數民族的掛飾做法及造型和內涵等,在知識目標方面,掌握更多的掛飾制作方法。在技能目標方面,靈活運用各種工具對各中材料進行組合裝飾。在情感目標方面,了解掛飾情感紐帶的關系,明白掛飾蘊含著一個名族的信仰與氣質,從而充分體會掛飾的民族美與裝飾美及藝術美。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可培養學生對民族符號與元素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從而盡快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2.3 完善教學內容體系。受多民族融合的影響,我國的民族藝術在形式與內容等方面相對豐富,將多種展現形式與文化內涵豐富的民族元素滲透到小學美術課堂中,包括雕塑與剪紙及年畫等美術資源,能夠拓展課堂容量,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美術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持續改進。首先,將水墨畫與其他繪畫方式整合。中國畫的意境與包容性較強,能夠與其他繪畫方式相融合。在課上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與欣賞水墨畫,在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所學的知識技能重新展現水墨畫的內容,可培養欣賞的文化創新意識,在原有畫作上添加新的美術元素,更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從而完成更多富有創意的畫作。如在傳授學生繪畫花鳥魚蟲時,可將民間藝術中的雕梁畫柱上的圖案引入其中,讓學生了解不同繪畫方式的同時,使得學生的繪畫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加強。其次,將傳統美術教學與現代美術教學的整合。我國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有剪紙與書畫及陶藝等代表性的技藝,但對創作者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及想象力等要求較高。尤其是民間美術教學與現代美術教學的結合,更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可賦予傳統美術文化新的活力,使其做到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教師注重民間美術資源的挖掘與引入,讓學生圍繞各種美術資源進行欣賞與感悟及創作,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與高效利用[2]。
2.4 優化教學方式。民族元素的涉及面相對較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參與熱情高與好奇心強等特征,豐富教學方法的同時,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實現民族元素在課上的有效滲透。一是情境創設教學法:將孔融讓梨等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故事、梁祝等民間傳說故事、司馬光砸缸等著名歷史故事以皮影或剪紙等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觀看自己創作的動畫,在實踐操作中對民族元素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熱情。如在《風箏》的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利用圖片與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直觀觀察風箏的外形與構成要素等內容,呈現不同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圍繞風箏的外形展開觀察討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的民族元素,可在風箏圖片中加入傳統不同外形風箏的圖片,利用話題情境,引申出民間美術藝術,讓學生理解在傳統節日中,各種風箏圖案是如何進行演繹與轉變為經典美術作品的。情境教學能夠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使其自然形成對民族元素的學習鏈條,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夠更加輕松順利,從而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生機活力,促使民族元素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更加和諧。二是啟發教學法:美術教材中的西方作品素材較多,會引導學生利用西方的思維去發現與解決問題。在民族元素融合的進程中,鼓勵學生用新的角度與思維方法去思考,如繪畫視角不在同一角度取景,可以用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間的思維去解釋。呈現多種民間美術作品,強化學生以虛為實、秩序與混亂等創作觀念,能夠從創作技法等角度深入鑒賞作品,更利于學生審美能力與思維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強化。或是在民族元素中添加現代美術元素進行美術創作,更利于強化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通過現代與傳統藝術的整合,更利于豐富藝術創作的可能。三是探索教學法: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索與體驗創新,與以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不同。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主動參與及樂于探究和勤于思考,能夠充分體驗藝術發現及創造的能力,利于強化學生探索的創新精神。教師呈現民間藝術作品,讓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民族傳統藝術,掌握民間藝術工藝的創作技法和技巧,在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同時,利于探索與創新及傳承非遺藝術。四是生活教學法:美術藝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藝術為生活實踐創造價值。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對民族元素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教育與民族文化教育應當充分重視。美術教學可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與人文素養,教師需引導學生用美術思維看待與認識世界,讓學生具備發現美的眼光,有意識的觀察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從而讓民族元素滲透在生活的全方面[3]。
2.5 豐富實踐活動。民族元素傳承與發展的陣地,除課堂外,也可以是各種教育基地。因此,教師需組織學生展開各種豐富的民族藝術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與了解民族元素的魅力,從而強化傳承民族元素的意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成立各興趣小組,協同展開剪紙等主題活動,創作中符合自身特征的藝術品。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欣賞各種民間藝術品,認識藝術品的來源與發展,強化欣賞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及民間藝術的責任。可以請民族美術創作者介入指導,或是積極參與當地的民間美術創作活動,不帶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全方位加強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元素,通過民族元素的再現,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與民族藝術的理解記憶。但民族元素的滲透不能一蹴而就,需講究策略性,需將其體現在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及教學實踐等美術教學的全方面,發揮民族元素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民族文化認同感等綜合素養的載體及教育作用,從而實現美術教學質量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