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慧
(福建省石獅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福建 泉州 362700)
“課程游戲化”是將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引入課程,以游戲的特點來設計課程與組織教學,使教師主導的課程實施過程變成幼兒主動參與的生動有趣的游戲過程,從而使幼兒獲得“學中玩”的游戲心理體驗。
區域游戲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區域游戲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是將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引入區域,以游戲的特點來設計與組織區域,使教師主導實施過程變成幼兒主動參與的生動有趣的游戲過程,讓幼兒在開放的游戲環境中自由發揮,不斷培養幼兒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使幼兒獲得“學中玩”的游戲心理體驗。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區域游戲的探索課題實施過程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研究。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區域游戲過程中,將區域的內容和知識點巧妙融入區域游戲的設計之中,使區域游戲內容服務于特定的區域游戲目標和主題。對區域游戲活動來說,游戲的設置需符合幼兒相應的年齡特點。只有設置合適的區域內容并且投放足夠的游戲材料,能夠有效地吸引幼兒,讓幼兒自主地參與游戲。
如在開展《昆蟲大探秘》的主題區域游戲初期,為了讓孩子近距離、持續性觀察昆蟲生活方式,針對孩子們的疑問,與孩子共商投票推進,決定先在科學區中飼養蠶寶寶。通過飼養蠶寶寶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深入探索昆蟲,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和喂養方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照顧蠶寶寶時能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的經驗比教師通過圖片講解更有價值。后期幼兒在照顧中不斷有新發現、不斷提出問題、我們又在區域中創設了昆蟲科普館投放更多的昆蟲標本讓幼兒去探索發現昆蟲不同,不斷尋找答案。這通過孩子在區域中興趣點有層次的推進,并將區域游戲與大自然相結合,既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激發幼兒觀察大自然的意識。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區域游戲中,教師與幼兒游戲共構,推進共商,能逐步地讓區域游戲內容更豐富,從而促進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獲得較好的成就感。
隨著區域活動在幼兒園中日益重要,區域環境創設已然成為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區域游戲的重要內容。
2.1 規劃調整布局。為了更好地支持幼兒的自主生活與學習,教師應根據需求打破原有的格局,合理規劃,科學布置,增加室內、走廊區域活動空間,創設多樣性的區角。追隨幼兒游戲需要,方便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游戲區域。
2.2 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環境創設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它不僅僅起到裝飾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被作為一種鮮活的課程和游戲的載體,成為幼兒區域學習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的教育方式。在環境創設方面,我們結合區域環境創設相對應的展示性、知識性和操作性環境,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1)展示性區域環境(美工區)。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只有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區域環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在教師的啟迪中完善和豐富。教師在開展主題活動時發現和記錄幼兒的“哇時刻”,并將幼兒的“哇時刻”帶入主題環境中。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表現力,可以通過繪畫或手工的形式呈現出來,讓作品展示墻變成幼兒喜歡的游戲環境。這激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愛,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到環境創設中,讓孩子體驗共同創造的快樂。如在《昆蟲大探秘》中,與幼兒一起規劃設計螞蟻的家,幼兒通過繪制螞蟻洞穴,撕貼自制螞蟻的家,進而知曉螞蟻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
(2)知識性區域環境(語言區)。通過區域環境布置圖例引導,創造區域游戲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潛在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使幼兒的區域游戲更加自主、靈活。如針對幼兒在語言區看書中發現書本破損頻繁的現象,借此機會與幼兒探討修補圖書的工具及方法,鼓勵幼兒將其繪畫出來。在語言區中將幼兒繪畫的修補圖書的工具及方法布置成知識性區域環境——“圖書診所”,以此向幼兒展示修補圖書的過程,讓幼兒可以在區域游戲中根據圖示修補破損圖書。
(3)操作性區域環境(科學區、數學區)。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將材料設置在區域環境中,讓物化的環境體現教育內涵。例如,《海陸空大作戰》主題區域游戲中,幼兒對于解放軍作戰十分感興趣,因此通過繪本引領及談話等商議布置科學區操作墻《小小工程兵》。在區域游戲操作墻上放置一些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科學軍事區游戲材料,如“齒輪游擊戰”讓幼兒通過拼裝齒輪、鏈條從而觀察齒輪轉動的方向,感受齒輪的環環相扣,從中了解齒輪游擊戰的趣味;“光影特戰”讓幼兒通過制作紙杯投影,在紙杯投影的透明膠上畫上圖案,把手電筒對著紙杯口,圖案隨著光斑一起出現,隨著手電筒離得越遠,光線射出去的角度越大,我們看到的光影就越大;“偵查電路”讓幼兒通過操作簡單的串聯、并聯鍛煉孩子動手能力探究不同的電路。操作墻的創設使立面、桌面與地面相結合,為幼兒提供具有豐富、多樣、多層次的區域游戲環境,便于個別化學習,切實提高區域游戲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幼兒各方面全面發展。
區域材料是幼兒區域游戲的主要載體。投放適宜的區域游戲材料能夠激發幼兒參與興趣,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達到區域游戲目的。在區域游戲開始前,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來設置相應的區域并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并逐步進行階段性材料的增添,從而促進幼兒能開展操作性和游戲性強的區域游戲活動。如在《昆蟲大探秘》主題區域游戲初期,為了鼓勵幼兒去大自然中發現、探索,教師為幼兒提供一些適宜的探究工具如昆蟲籠、放大鏡和昆蟲夾子等,讓孩子去自然角中展開昆蟲大搜尋活動,激發幼兒對昆蟲興趣;第二階段可以投放一些昆蟲標本、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讓幼兒在對昆蟲感興趣基礎上可以通過自然角中找不到昆蟲的標本進行觀察、發現、記錄昆蟲形態特征,從而對各種昆蟲有進一步認識;第三階段不僅僅停留在記錄昆蟲形態特征,可以通過制作昆蟲標本或是沙中尋寶從而讓幼兒進一步深入探究昆蟲挖掘更多昆蟲奧秘。
《指南》要求我們應把握“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讓幼兒的學習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區域游戲中我運用精密觀察,關注幼兒、觀察幼兒、考慮應在哪些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自由選擇;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言談舉止及行為表現,適度等待尋找適宜的介入時機,在幼兒真正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指導;巧用情境,優化進程,及時分享、有序推進;努力做一個會觀察、善導引的老師,真正把空間、游戲、材料還給孩子,讓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融入到區域游戲中。
4.1 適度等待,恰當指導。當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運用陳鶴琴的“精密觀察”法觀察幼兒,當幼兒出現困惑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幼兒,在旁邊適度等待,在幼兒真正需要教師幫忙時,再進行引領點撥、恰當指導,這更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如在科普館區域游戲過程中,講解員向到來參觀的游客生動細致地介紹著墻壁上昆蟲圖及昆蟲標本,當介紹到瓢蟲時,游客問講解員瓢蟲是益蟲還是害蟲。講解員斬釘截鐵說那是益蟲。對于幼兒的回答我沒有給出判斷,而是等待他們對為什么瓢蟲是益蟲給出理由。后來幼兒們對瓢蟲是益蟲還是害蟲爭執不休。我適時介入提出“這只瓢蟲身上有幾個點點?”“是不是所有瓢蟲身上的點點數量都一樣?”引發孩子觀察、討論。教師捕捉到幼兒的興趣,以此為契機通過“瓢蟲是益蟲還是害蟲”等話題引發幼兒思考和探究,促成幼兒批判、驗證等科學思維的萌發,為主題活動持續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后期我們針對孩子這次提出的問題布置一版“多樣的瓢蟲”讓孩子們可以通過數瓢蟲身上點點探索鞏固對瓢蟲的不同種類的認識。
4.2 巧用情境,優化進程。在對區域游戲進行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指導語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教師要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參與區域活動;指導幼兒時要注意用一些建議性的語氣來引導幼兒的行為。
4.3 及時分享、有序推進。當幼兒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留意幼兒關注的問題,及時分享、有序推進。如針對孩子們在探索“偵查電路”過程中提出為什么電線連上去燈泡還不亮的問題,我捕捉問題的價值,在區域活動后調整、深化活動,幫助幼兒認識電池的正負極及如何用電線連接燈泡和開關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建構活動的分享引出了新的主題,為游戲的深入開展注入源泉。
5.1 自主選擇。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為了保證幼兒的游戲時間和自主性,我們以幼兒為主體,將游戲的自主權交給幼兒,設置了游戲區域牌“今天你玩什么”。孩子會根據自己區域游戲計劃,確定選擇哪里玩?玩什么?讓每個幼兒自主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
5.2 積極探索。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自由的交往空間,如在科普館中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扮演講解員和游客使其互動交流,游客在認真傾聽講解員介紹中,講解員感到傳播“昆蟲”知識給游客的自豪感,游客通過聽講解也增加新知識。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進行區域游戲,不僅可以發揮區域游戲價值,還豐富幼兒的游戲生活,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