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婷
(福建省大田縣上京中心幼兒園 福建 三明 366100)
在2015年,隨著李克強總理的“互聯網+”行動報告的提出,表明了在社會生產運行中,信息技術手段得到的數據可以呈現出流動性的態勢。馬化騰也表明,信息技術手段與幼兒教育的融合可以促進行業跨界發展,在新生態上逐漸形成“萬物互聯”的相互關系。[2]信息時代背景下,強調資源的利用和跨界融合,在教育中更加尊重“個性化”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加強對于兒童的綜合性教育,使得兒童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信息技術的運用開啟了教學、教育的新方向。信息化教學,是指教師充分利用現階段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豐富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借以教師課堂教學為載體,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最大作用。創意美術教學,更加靈活,并且生動。由此,將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加強教學中的創意度也成為幼兒教師重要的教學手段。
1.1 幼兒無法理解美術教學活動。眾所周知,美術之“美”能夠幫助幼兒完善大腦發育、促進肢體協調,還能夠幫助幼兒利用美術表達自己的心情,細心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但是,在幼兒進入大班階段,美術課堂的要求需要逐漸進入規范階段,這讓許多幼兒無法適應并產生抵觸心理,使幼兒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是在應付作業,或者胡亂畫一通,并沒有真正體會美術教學活動帶來的意義,無法在美術中享受“藝術之美”。
1.2 “規范化”美術使幼兒不愿動手。如上文提及,大班幼兒的美術課堂上,教師可能會有意無意給出一套“好作品”的標準,有的幼兒依靠自己的想象力,畫出自己腦海中對作品的理解,但是這樣的畫往往達不到“標準”,不能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好看,幼兒認真完成作業后沒有得到教師的表揚,九兒機智,可能會失去對美術的信心與興趣,甚至會變得自卑,而不愿意再動筆。這樣,幼兒階段最寶貴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將在教師沒有及時引導下而喪失。同時,有的美術作品,因為教師講解不夠生動,導致幼兒無法理解,從而讓幼兒無法完成美術作品,或者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
1.3 視覺文化時代的沖擊。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幼兒的視覺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主要是因為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電視網絡等信息傳播,使得幼兒可以通過這些工具接觸到大量的課本之外美術知識。但是,信息時代的發展一部分雖然促進了幼兒的教育教學,但是大量不成體系的“碎片化”的資源,使得幼兒卷入到這種讀圖、讀視頻的文化潮流中,阻礙了新時期美術教學的發展,幼兒視覺等都被影響了。
1.4 給教師增加了負擔。信息技術的深入教學工作中,滲透到美術教學中,增加了教師的負擔,教師在選擇教育資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比如,組織幼兒開展信息化的美術教學,就需要教師會把所有網頁上的美術相關的教學內容搜個遍,甚至會花錢買一些視頻、教案、課件。而且在照搬活動之后會更加具有一種依賴性,多次之后,使得教師的教學比較局限。
美術教學在幼兒園的課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期內幼兒對于圖像極為敏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圖像視覺教學的最佳時期,因此如果在這個實際能動過科學的方式,打造孩子優秀的視覺審美能力和觀察動手能力以及卓越的自主創造能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優勢。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數字信息的廣泛發展和科技的運用,更能體現美術教學的魅力和意義。在實踐教學中,美術教學需要運用新興的科技進行高端的展示和運用,把視覺藝術和教學的效果做到極致。此外,信息技術增加了幼兒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幼兒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在線資源,以及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兒童教育網站和論壇等,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從而拓展視野,更好的感受美術的魅力,通過信息網絡使得幼兒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美術作品,具有實踐意義。由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也經常與通過動畫的形式切入教學,這樣可以快速地集中幼兒注意力,促進兒童主動地學習這些知識。
3.1 優化課堂教育趣味程度。“信息技術”賦能幼兒教學課堂以趣味性和現代性,“信息技術應用”的引入和運用,為幼兒創造出絢麗豐富的課堂教學環境,優化課堂的趣味氛圍,符合幼兒成長階段的個性特征。合理地借助“信息技術應用”,可以優化教育對幼兒的刺激行為和教育作用,降低幼兒對教育活動的抵觸心理,幫助幼兒在趣味、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觀察世界和思考世界,學會主動動手和自主創新,幫助幼兒輕松地接受基礎知識,提高幼兒學習效率,讓幼兒成為幼兒教育環節的主人公。
例如,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雖然幼兒對美術有著天然的理解能力,但是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還是需要依靠教師和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用趣味的、易于理解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進行深入欣賞美術作品。因此,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活動中老師借助多媒體交互白板。如,在欣賞世界名畫《向日葵》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PPT播放音頻,引出主題“向日葵”。教師可以先問:“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神秘的地方,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去看看嗎?”然后請幼兒先閉上眼睛,開始播放PPT及音頻。當幼兒睜開眼之后,教師說:“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到達了神秘的地方,快看,這是哪?”幼兒回答,“哇,原來這里是‘美麗的向日葵’的家園,這里長滿了許許多多的向日葵,可真漂亮呀!”然后在放出梵高的《向日葵》。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在導入部分,通過欣賞向日葵圖片,讓幼兒了解向日葵的外形特征。同時,《向日葵》這幅畫的難點是線條的變化,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演示每朵花層次上的區別,有高有低,有大有?。菏紫仍诩堉虚g畫一個又大又圓的花盤,再畫上花瓣,接著畫出向日葵的莖和葉子,最后在花盤、葉子、莖里面畫出各種線條和花紋。小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在輪廓內隨意添畫圖案。讓幼兒生動直觀地感受《向日葵》線條粗細、落地的步驟,從而開始嘗試自己動手畫出向日葵。
3.2 微課設計與應用?!靶畔⒓夹g”教育領域下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電子微課,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優秀的電子微課,將抽象的知識點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從而使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變得看得見、看得清,由抽象變為具體,設計豐富的交互式微課,增強教學效果,推進幼兒教學的現代性,讓科技走進幼兒的世界。
例如,幼兒教師在教授孩子們《春天來了》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將“春天來了”的音頻和視頻加入到微課中,加入天氣預報的相關視頻,制作趣味“春天”這個氣候微課視頻,還可以在微課中加入動畫元素,如“蝴蝶聞花、蜜蜂采蜜、小鳥唱歌”,提高微課的趣味性,加上教師趣味講解,引導幼兒思考與參與。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自己的春游場景,激活幼兒思維,大膽發言。教師問同學:“你們喜歡春游嗎?在春游的時候都看見了什么呀?”,進而引導幼兒發現春天常見的一些活動,如踏春、放風箏、聞花香等,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對春天的理解,畫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3.3 創設多元環境。信息技術可以為幼兒美術教學創造多元的環境,使得幼兒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實施的體驗。在幼兒的歷史藝術領域的發展階段學習,關鍵是在于幼兒園要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條件和機會,通過在學校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于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多元環境,同時提供充足的工具和材料,在物質環境創設方面為盡力的滿足,鼓勵幼兒進行自主創作,利用美術這種形式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發展,讓每一位幼兒都能體驗到藝術帶來的快樂。由此,在美術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利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美術教育滲透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讓環境教育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比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習“動物”主題的時候,將教師的燈關閉、窗簾拉上,營造黑暗的環境,然后通過視頻播放動畫,讓學生處于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給予幼兒較好的體驗感。
3.4 豐富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由此無論是在任何時段任何階段開展教學活動,都需要教師掌握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就是說只要靈活地運用教學技術和借鑒先進的技術,就能夠讓教學活動更加深刻,讓幼兒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更加扎實的知識,進而實現最優質的教學效果。由此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先進的教學技術打造堅實的科技教學橋梁,從根本上帶動幼兒的學習情緒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讓幼兒在平臺上進行繪畫和創作,或者是運用動畫游戲,讓幼兒感受到美,提升審美的能力?,F階段很多幼兒園都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在美術的教學僅僅是依靠單純的筆墨很難實現美術的多樣化教學,由此教師要多樣的教學活動,或是以一個主題為主,開展扮演的游戲。如在《昆蟲運動會》中,教師可以以繪本講演為主,但是游戲的開展需要幼兒制作一定的裝飾,由此教師就可以帶領幼兒制作活動所需要的裝飾品,比如蝴蝶的翅膀、甲蟲的頭飾等,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還能認識到各種昆蟲。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手段與幼兒教育的整合已經成為一種推動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創意美術教學的靈活性更高、活動實踐性更強,教學方式和手段比較自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這種特點。在大班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心理特征開展美術教育,發揮幼兒的特長,促進幼兒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和發展。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在教育理念方面與時俱進,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高幼兒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