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蓉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小學 四川 茂縣 623200)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數學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涉及到計算的內容將會占整個教學內容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見,計算教學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錯誤的認為計算過于簡單,因此不花費太多的精力去準備和研究,僅讓學生達到理解的地步。由于計算教學的專項內容較少,同時在教學理論研究中的涉及內容較少,導致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夠[1]。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大多數時間都沒有做好計算教學的準備,同時也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此外,教師沒有認識到計算教學環節是否正常開展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如果學生沒有扎實的計算功底,在計算過程中就會時常出現錯誤,最終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
2.1 疏通計算理論,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論知識是學生實踐操作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數學學習的保障,由于計算題中涉及到了多種數學概念和運算法則,學生只有先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才能發現理論知識中存在的提升能力的技巧,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自己的計算能力。目前很多學生出現計算錯誤都是因為其沒有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因此,數學教師除了要重視計算理論知識的講授外,還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更好地消化這些知識,同時教師也要傳授一定的計算技巧,來讓學生在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后,做題更加具有邏輯性[2]。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的《多位數乘一位數》這一課時,教師不能將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應該將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知識積累作為教學目標。比如在提問“12×5=?”問題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主動的猜測,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若部分學生已經得出了結論,教師也不需要馬上公布結果,而是要讓這一部分的學生設計一道相同的計算問題,并讓學生進行方法互換,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計算方法和理論都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親身體會到一些方法在這里使用是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
2.2 科學開展互動教學。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理念給出的全新要求,改變從前的速算、心算等計算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應該科學的推廣算法多樣化,通過這一教學理念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找到符合學生自己的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路徑[3]。同時,在多樣化算法的互動討論中,學生能夠充分吸取別人的學習經驗,在豐富自身認知領域的同時,進一步的實現自我升華。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多樣化的計算方法教學目標,輔助和引導開展課堂討論以及師生互動交流,對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所創造出來的算法,教師應該公平對待,并且要適度地創造條件[4]。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的學習中,在如何簡便地解決“50×25”這一問題時,有些學生會采用5×10×5×5的算法,而有些同學則會利用25×2×25的算法。對于學生提出這樣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展開小組討論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明白討論出最優的解題方法并不是最終目標,而是要通過討論這一方式讓學生形成一種對算法重新理解的過程,最終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2.3 利用演示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利用計算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后,教師就應該布置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讓學生解決,通過這些應用題的解決來讓數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數學存在的本質含義,以此來提高學生自己培養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興趣以及創新意識的形成。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操作的方法來開展輔助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進而獲得實踐經驗,有助于學生樹立形象思維[5]。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在講授“40除以2”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利用教學道具來完成計算演示,將六根火柴平均分成兩份,之后提問“每一份是幾根火柴?”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得出“每一份是3根火柴”的結論,教師就可以再提問“那么40除以2的除法應該怎么計算呢?”學生就會自己動手操作,并且能夠得出“將四十根的火柴也可以分為兩份,每份應該是多少根?”這樣的問題,由此可以讓學生計算出結果為20。教師在觀察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要及時地進行點評指導,最終讓學生掌握到這類除法運算的速算能力,并且也提升了學生的計算數學思維。
總之,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教師應該在重視計算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數學計算能力來開展教學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教師要經常的總結和利用教學經驗來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