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永
(江蘇省邳州市運平路小學 江蘇 邳州 221300)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育課堂教學相結合,對教育領域而言,是一種有效的創新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新時代的發展中綻放出新的文化生命力,并充分展示出中國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面貌。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也是炎黃子孫對本民族文化的一份傳承。借助“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與創新”這個主題,意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育課程教學之中,使課堂具有傳統中國文化的特色風格,并以此展現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新風貌。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育課程教學之中,不僅能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文化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迸發出新的藝術成就和生命力,還能更好地展示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2.1 傳承傳統文化。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繼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過客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雖然這一現象近年來在文化保護方面有所減緩,卻依舊未能改變,說明要消除這一現象就必須加大文化傳承力度,尤其是要讓新一代人了解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的傳承者。這時,教育作為小學生獲取信息、樹立認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為傳統文化與小學生之間的橋梁,在教育中傳播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文化傳承力度,這一點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肩負起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將教學視作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并在該渠道上開展教學工作,同步實現教學目的與文化傳承目的。
2.2 加深美術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小學美術課堂更加多樣化。藝術是文化的體現,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可以在賞析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透過作品感受文化的存在。而那些蘊含了傳統文化的美術作品,能更有效地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內涵。與此同時,來自人文、歷史、社會、文學乃至更多維度的文化信息,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水平。
2.3 學生通過傳統文化對美術延伸思考。豐富的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藝術教學的內容,而且使小學生能夠對藝術的內容進行想象,而想象的產生將推動學生拓展思維,逐漸意識到“美術不單純是人興趣使然下的行為,同時也是彰顯我國文化獨有風采的渠道”,在這種認知下小學生就不再是單純對美術感興趣,而是對美術抱有較高的重視度,愿意去學習美術知識。因此在興趣與重視度的雙重保障下,受傳統文化浸潤的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將得到有力保障。
2.4 提升學生藝術創造力。小學美術教學是有效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藝術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視覺會受到各種色彩和文化內涵的影響,有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還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傳統文化的應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對其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一定的學習與了解,其自身的創作激情也會得到一定的調動。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1 傳統手工藝。中國源于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手工藝技術發展最好的國家。我國的手工藝品被世界各國認同:陶瓷、繪畫、絲綢、造紙、蠟染等等高度審美的藝術精品曾經征服了世界各國的審美觀。而我國這些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品不是高屋建瓴的,是跟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例如,我國北方在過年時的剪窗花、風箏、蠟染的制作,都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上增加傳統簡單的手工藝品制作的內容,既包含了繪畫等藝術技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繪畫,去制作這些既有趣味性,又簡單的工藝品,極大的拓展和豐富了教學模式。
3.2 傳統藝術色彩。中國傳統藝術色彩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每種顏色都是美麗的,有著豐富的含義。中華民族是最早確立色彩結構、懂得運用色彩的民族之一,經過古人在漫長歷史中對顏色孜孜不倦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風采的獨特審美搭配。如美育課堂里學生繪畫的京劇臉譜,學生描繪臉譜時調配的每種顏色,都有一定的寓意,是色彩美的獨特表現。
3.3 傳統書法藝術。書法精神在心中,“見字如見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書法更是華夏文明的代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標志性藝術。書法藝術是美育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在起筆運筆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到文字之美、文化之深,最終深化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4.1 注重課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要提高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整合教育,教師應加強二者整合的系統性,使傳統文化整合教育更全面、更可持續、更有效。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因而可以在多元融合方面下功夫,如將“二十四節氣”的圖書作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載體,可以使傳統文化的氛圍更加濃厚,而且也能夠使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強化小學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系統性,也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美術教學體系,如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軟件模擬“水墨畫”,既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同時也能夠使教學的系統性更強。強化小學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系統性,還要在豐富形式方面狠下功夫,如將傳統繪畫形式與現代繪畫形式進行融合。
4.2 創設基于傳統文化的趣味教學情境。要提高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整合教育,教師應加強二者整合的系統性,使傳統文化整合教育更加全面、持續、有效。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來向小學生展現美術教學的魅力,其中創設基于傳統文化趣味性教學情境就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另外,美術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可以將小學美術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貼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共鳴,進而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創設有基于傳統文化趣味的教學情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能為小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為學生打造生動有趣的小學美術高效課堂。例如,在教學泥塑時,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密切美術教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組織學生去到本地的泥塑藝術品生產工廠,開展實地參觀體驗活動,并在觀看整個生產和藝術創作過程的同時受到審美熏陶,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另外教師還可以邀請本地優秀的泥塑民間美術藝人來學校組織講座以及通過示范創作活動為學生介紹泥塑的產生與發展,介紹文化歷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4.3 深挖教材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要讓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教學內容,積極深入地探索美術教材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并在相關關系上將兩者結合,由此使得傳統文化浸潤到教學內容當中。例如某教師通過分析,在小學美術造型內容上選擇了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窗花”作為結合對象,教學中首先介紹了教材中美術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學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為造型知識點的案例,開始講解“窗花”經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舉不但讓小學生對美術造型有了深刻的認知,同時也對“窗花”這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們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節日里常見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
4.4 豐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音樂、動畫、電影、視頻、圖片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例如,在學習“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時,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簡單的瓷器知識,讓學生了解青花瓷的藝術特色和發展歷程。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吸引學生注意力后,再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制作青花瓷的小視頻和實物作品,增強學生對青花瓷的認知。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全面地學習青花瓷相關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4.5 注重開展傳統文化普及活動。除上述幾點外,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課更有效地實現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對美術教學計劃的調整,設置專用于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美術課堂。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普及皮影、剪紙、雕刻、繡品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不僅與美術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內開展小型的美術作品展。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相關的創作用品,然后在專題課堂上利用20-30分鐘來創作自己心目中的藝術作品。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述作品的背景及故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整合和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水平,而且能推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重新引領潮流、煥發生機,得到應用和創新發展。對于傳統文化元素我們要追根溯源,了解深層次的含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批判繼承的前提下推陳出新,實現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也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增強傳統文化的底蘊,為其增添現代的實踐價值。美術課程設計的教學主體是小學生,在教學設計中,既不能缺失文化內涵,也不能缺失教學趣味性,兩者要并駕齊驅,使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設計中得到最佳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