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慶
(貴州省遵義市五十五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中考體育與新課程的改革,將素質教育放在教學首位,中學也開始重視健康第一,并以此展開教學工作,讓學生的身心都能受益。基于此初中排球教學也在不斷改革,在此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如多數學生在傳統教學法下存在"吃不飽"與"吃不下"的情況,不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借此本文運用分層教學法,以此做到因材施教,更好貫徹"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根據本班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學習參與態度、技能水平的結果,將50名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層,約18人,身體素質與排球基礎都較好,體育學習態度端正;B層,16人,身體素質一般,有一定排球基礎,學習態度一般;C層,16人,學生無排球基礎,身體素質也較差,學習態度一般。基于此確定個層次的教學目標:1)墊球。A層學生要求手型正確,可準確點擊與固定,并能夠在移動中進行墊球與體側墊球,這樣上下肢可協調配合,動作連貫;B層,墊球手型正確,準確與固定擊球點,可在移動中墊球,此時四肢協調,動作連貫;C層,墊球手型準確,確定擊球點,可以連續墊球,動作協調。2)傳球,A層,正確傳球手型與部位,擊球動作節奏性強,整體動作熟練且順暢;B層,手型與部位正確,掌握擊球與傳球動作;C層,基本掌握傳球動作,動作與手型基本正確。
分層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排球課程內容稍有不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排球課中,教學內容為:第一周,教師為學生介紹排球的產生與發展,淺析相關理論。教授基礎技術,如墊球手型、準備動作、腳步的移動等,學生可以自主嘗試自拋自墊、可以兩兩合作墊固定球;第二周,復習與鞏固之前內容基礎上,教師系統教授雙手墊球技術,需要學生學會近距離對墻墊球、徒手進行模仿練習、自拋自墊;第三周,以加強學生動作規范性與未定型為主,教授行進間的移動技術,可以精準判斷來球,有效移動。學生課自主進行交叉步墊球練習、跨步墊球練習等;第四周,以提升墊球質量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在自拋自墊與遠距離對墻墊球的練習中增強排球技能,同時舉辦墊球積分比賽。第五周,主要對是對前四周教學內容的考核,即進行排球墊球測試,分析學生成績與分層教學中的不足;第六周,開始正確手型與力度的控制教學,傳授排球傳授技術[1]。學生依據此進行傳球徒手練習、近距離對墻傳球練習等;第七周,系統傳輸傳球技術,增強學生傳球的穩定性,主要以兩兩傳固定球與遠距離對墻練習、連續自傳等活動為主;第八周,教授傳球過程中的步伐變化,可以在移動中傳球。以此組織小型的排球比賽,讓學生練習墊球傳球的組合動作;第九周,在之前技術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提升學生傳球質量與數量,提高排球傳球熟練度。學生的練習主要以兩人近、遠距離對傳球與隔網對傳練習、側傳球為主;第十周進行整體復習,教師講解排球傳球考核方式與標準。
初中排球課堂分層教學法的流程圖為,對學生的分層依據其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水平,身體素質包括50米跑,立定跳遠,800或1000米跑等;運動技能則包括學生的排球墊球和傳球等,對學生分層的依據則為A層學生可以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分組,然后還能幫助C層學生;B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完成練習;C組學生則是可以在教師或者C層學生,進行深化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集中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點評,完成測試,最終完成分層教學。在不同層次不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探究,互相幫助,最終希望每一層次的學生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排球學習成功的喜悅。讓A層次學生熟練進行排球技術的練習,C層學生也能掌握動作要領。B層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對其進行動作要點的講解,令其更好體會。另外對于基礎薄弱的C層學生來說,還可讓A層學生帶著進行練習。通過這種分層教學與互相合作,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對應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分層教學法下,力量素質有更快的提升,以此表明分層教學法可以快速提升其耐力與速度素質,此比常規教學法效果明顯。究其原因,是因為分層教學法中學生主體性強,進而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學生活動中也會主動挖掘其閃光點,此有利于所有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另外使用分層教學法的學生在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上,更加明顯,如單位時間內傳球與墊球個數增加,動作標準型更強。究其原因,分層教學法貫徹的是"因材施教"法[2]。教師準備工作更充分,即課前先劃分學生層次,對其技能水平做到了心中有數,所以課中會正確引導,有的放矢地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助各層次的學生更快掌握動作要點,加上不同層次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助,讓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對應的技術動作。
綜上,因為分層教學是以人為本實施的因材施教,對學生個性發展與培養有重要作用。所以將分層教學法運用于初中體育排球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效果更好、更明顯,以此為豐富前人教學理論,為后人教授提供些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