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際財
(浙江溫州市平陽縣水頭鎮鶴溪小學 浙江 平陽 325404)
在實踐活動中,也需要教導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以便讓學生更加順利、更加科學的完成實踐活動,收獲更豐富實踐經驗。下面首先分析實踐活動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意義,其次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途徑。
1.1 實踐活動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革,小學數學教學也越來越先進化、科學化,實踐活動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重視,開發實踐活動具有以下優點:
(1)豐富教學形式:如果是一味的理論說教,久而久之會消磨學生的探究興趣,也對學生探究能力造成負面影響,教出來的學生是一個個書呆子,而開展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做中學,無疑豐富了教學形式,提升了學生探究興趣。
(2)加強知識點理解:書讀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有時候過多的理論知識講解不一定能將知識點講透徹、講明白,而利用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會對數學知識點產生更清晰的認知。
(3)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想與做往往存在較大溝壑,有的學生想得很充分,但做起來往往手忙腳亂,開展實踐活動,就是在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探究實際數學現象的能力。
1.2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實踐活動質量:如果學生無法自主解決問題,全權讓教師負責,那么也是灌輸式教育的體現,讓學生學習解決問題,嘗試著自主解決問題,能夠讓實踐活動更順利進行下去,是在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
(2)收獲更多解決問題經驗: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看教師做會收獲一定解決問題經驗,而自己做,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能夠收獲更多解決問題的經驗教訓,助力其成長,因此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是在讓學生收獲更多經驗教訓,拓寬實踐活動的意義。
(3)提升綜合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綜合素養的一種體現,學生培養起來的解決問題能力,不僅適用在數學學科中,也適用在其他學科學習中,乃至于適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1 興趣為先,自主為基。興趣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而新時代教育也一直在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學實踐活動中,運用設置懸疑、夸張表述、反語分析等內容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之和等于180°”的時候,利用反語教學,向學生說明:老師不相信三角形之和一定等于180°,如果有哪個學生能幫助教師找出來不一樣的三角形之和,證明老師的猜想,那么就給誰獎勵個三好學生獎章,這樣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之后再給學生準備各類三角形模型或紙張、量角器等,讓學生自己疊一疊、裁一裁、量一量,讓學生去實踐證明這一觀點,將測量的數據匯總,最終得出證明。
2.2 科學引導,拓展思維。在實際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動手能力不足,思維能力也不足,在實踐活動中遇到問題往往難以解決,一次次碰壁后探究興趣消散,解決問題能力就自然難以培養出來,基于此,在讓學生自主實踐的基礎上,也需要教師的科學合理引導[1]。例如在“圓錐體和圓柱體”相關知識點教學的時候,先給學生講一個“曹聰稱象”的小故事,給學生導入“簡單置換”的理論,再提問學生怎么探究圓錐體和圓柱體的體積,學生思維發散,嘗試著用置換法來用沙子或水推演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比例,很完美的解決了難題。
2.3 教導方法,巧用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教導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實踐探究、資料搜尋、邏輯推理、案例分析、思辨探討、“不恥上問”等等,就像是教給學生學習的“工具”,有了這個工具,學生解決問題就會更加巧妙,更加科學。
2.4 善于反思總結,強化交流互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教訓,但這些經驗教訓存在再學生腦海中往往是碎片化的、混亂的,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實時反思總結,幫助學生歸納整理經驗教訓,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2]。同時,加強交流互動,讓學生之間交換思考和理解,思想碰撞擦出思維火花,或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比例在不斷增高,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感悟,而在實踐活動中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往往更有利于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讓學生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