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妍麗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渠口太陽梁第二小學 寧夏 中寧 755100)
在數學學習中,重要的不是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培養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隨著小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段,數學內容越來越復雜。數學的學科思維對于學好數學來說十分重要,學生不掌握思維方式就很難很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很多小學生在高年級段學起數學來會感到很吃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引入方程思想的教學,讓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夠迅速選擇最優解法,提高解題速度和質量。
通過在學習中滲透方程思想,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塑造規范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低年級小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往往只用一種方式進行思考,這樣在學到更復雜的學習內容,遇到復雜問題的時候學生就會難以理解。教師對學生進行方程思想的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思路,通過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掌握這種思維,從而讓學生在遇到復雜數學問題時能夠更加游刃有余。同時,教師可以在進行方程思想教學的同時聯系其他相關內容,帶領學生進行知識整合,構建知識網絡。教師可以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將方程思想融入到代數思維中去,不必拘泥于課本知識框架,自行對相關知識進行綜合,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知識網絡,從而讓學生在解題時運用起知識來能夠更加靈活。
2.1 提高學生對題干的理解能力。要解決一道數學問題,首要任務是要弄清楚題目給了什么條件,提出的問題是什么。進入高年級之后,數學題的題干變得越來越長,很多同學甚至讀不懂題意,不知道題目在問什么。因此教師應當首先提高學生閱讀題干的能力,提高學生選擇并摘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題干的長難句采用語文的閱讀方法,分析句子結構。另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數學術語,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對課本上的數學概念,符號,表達式等理解透徹。由學生原有的思維過渡到代數思維,從而真正理解方程思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一步步引導,從低年級做的題目3+()=8,到3+x這樣的表達式,最后過渡到3+x=8這樣的方程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這些式子表示的含義,理解其中包含的數學術語,進而引導學生完成思維方式的過渡。
2.2 引導學生將題干文字轉化為符號語言。首先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方程類題目的步驟,即先閱讀題干,找出關鍵信息,再設未知數,解方程,最后得出答案。首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題目在問什么,根據問題找到相關條件,然后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對于方程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就是尋找等量關系,但很多小學生很難找到題目中的等量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以引導。無法準確地找到題目中的等量關系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將文字語言轉換成符號語言的能力。教師可以多帶領學生做一些相關練習,加深學生對未知數,對算式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這種轉化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這樣的題目:一千克蘋果5元,一千克梨的價錢比蘋果多x元。那么(5+x)表示什么?3(x+5)表示什么?或者教師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問,讓學生表示出一千克梨的價錢,三千克梨的價錢和三千克蘋果加一千克梨的價錢。這種訓練做多了,學生就能更加迅速地將題目中的關鍵信息轉化為數學符號,能夠加深學生對代數式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找好等量關系,列出正確的方程式,解決數學問題。另外,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特定的漢字對應的數學符號,比如在上述題目中,"多"可以轉換為"+",即一千克梨的價錢=一千克蘋果的價錢+x。
2.3 加強學生的日常練習。提高數學解題能力不能只靠理論學習,應當在實踐中反復鍛煉。只有讓學生反復練習,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思想,掌握列方程的解題方法。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學生的日常練習。加強日常練習并不是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無章法地刷題,而是教師應當有選擇地為學生準備題目,讓每一道題目都為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服務。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分類,涉及到相關知識點的題目分為一類,讓學生集中練習。同時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練習的質量,教師應當讓學生提高做題的正確率,培養學生進行自行檢驗的習慣。讓學生不要只追求速度,應當追求質量。另外,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找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應用類題目,設定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之后給學生準備一些提高能力的題目,開拓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養成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思維是數學學習的鑰匙,養成數學思維才算是真正學好了數學。學生方程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教師一步步的引導才能培養起來。教師應當制定好每一階段的教學計劃,逐步培養學生的方程思想,加深學生對代數的理解。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善于從題目中提取關鍵信息,然后將關鍵信息轉化為等量關系式,讓學生明確一道方程類題目的解題步驟,然后帶領學生做有價值的練習題,讓學生的解題能力在練習中得到鍛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