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燕華 陳維煌
(福建省漳州市幼兒園 福建 漳州 363000)
1.1 幼兒自身的焦慮情緒:上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兒園后,一切都陌生得難以接受了,幼兒就必然會產生不安感,由于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他們稍不合意就會發脾氣、大聲喊叫、哇哇哭鬧。孩子哭鬧和不情愿的情況是因為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長大,突然要離開家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去,他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胺蛛x焦慮”使孩子產生一種離開家長的不安全感;“陌生焦慮”使孩子因為接觸到新環境和新老師、新同學而感到緊張,所以對親人的依戀感特別強。新的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往往會產生矛盾,形成心理沖突。
1.2 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著幼兒孩子情緒不穩定。在入園初期,家長總有許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還是戀戀不舍,總希望再抱一抱,長時間在教室門口、窗口張望,生怕有個閃失。其主要原因是家長對幼兒園還沒有建立信任態度,總是擔心教師責任心不強、沒有愛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得不到悉心的照顧。當幼兒回到家里,家長總是在物質和精神上過分遷就或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等等,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表現出家長在送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1.3 生活環境的改變影響著幼兒的情緒。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環境發生變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臨的問題也變得比較復雜。這時,幼兒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兒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哭鬧等情緒焦慮等反應。
由于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把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1)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2)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為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我們采取了以下的策略。
2.1 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緩解幼兒焦慮。針對這些幼兒,我會在一日保教活動中給他們安全感。一是在游戲中拉拉、摸摸、抱抱孩子,使他們感受到媽媽般的溫暖,拉近孩子與老師間的距離。使幼兒在游戲時,緩解緊張情緒、消除焦慮心理,同時產生歡快的情緒。二是組織一些開心、簡單重復的音樂游戲,美國心理學家伊扎德研究表明,兒童會用重復的游戲幫助自己去控制可能產生的焦慮。三是主動與這些孩子們交流溝通。無論是在活動環節還是喝水環節,多問問幼兒問題,關心幼兒。例如“你家里都有那些成員”“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你想不想老師去你的家里做客”等等,這些都可以拉近與幼兒的距離,同時培養幼兒對教師的信任感。
2.2 以“大”帶“小”緩解幼兒入園焦慮。今年為了緩解寶貝的焦慮情緒,漳州市幼兒園果斷派出一群“藍精靈”,“藍精靈”是大班的娃,現在我們創新采用大帶小,利用一周的點滴時間來幫扶。
(1)哥哥姐姐跟你玩,利用早接待的時間,孩子來的時間沒統一,采取一對一的方式,玩積木等拼插結構游戲,玩給小班孩子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安撫小班的寶寶,看到哭鬧的弟弟他們會主動拉拉手。不會解開書包也會上前主動幫忙。
(2)哥哥姐姐講故事給你聽,利用點心后的放松時間,用班級現有繪本,每個孩子帶本繪本來一對一講故事,繪本故事,句子短,故事簡單易懂,大小孩子容易接受。小班孩子很愛聽,認真在聽,分散了他們的精力,情緒就緩和下來,停了哭聲。
(3)哥哥姐姐帶你去散步,利用午餐后時間,大帶小,手牽手,一起去散步,順便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減少陌生感覺。走到一樓,看這是風雨操場,我們都在這里做操玩球;走到三樓,哥哥小聲地跟弟弟說,“瞧,這是我們的美工館,以后你可以來這邊玩折紙,剪紙都可以;這是陶藝吧,你可以來玩泥哦;看,這是沙畫室,你長大一點,可以來玩沙,會變出很多漂亮的畫來。小班的孩子被哥哥姐姐帶著很開心,安靜的聽著。
(4)哥哥姐姐送小禮物,大班孩子利用在美工室自己制作的折紙或畫的畫,或者捏的橡皮泥作品都可以,也可以是在家里自己做的或者跟家長一起做的作品也可以,只要準備一件就行。
這樣通過一周的大帶小幫扶活動,效果明顯,小班孩子的情緒好轉,個個的小臉不會緊繃著臉,看著哥哥姐姐安全感加強,焦慮情緒明顯減少,不安的情緒也沒了,有哥哥姐姐真好!
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教師要每天和家長溝通,家長也要和老師談談幼兒晚上在家的情況,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幼兒在進餐、睡眠、大便、情緒等方面的情況。遇到問題要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家長與教師相互配合。家長要配合老師、信任老師。幼兒一送到教室門口,就把孩子交給老師然后迅速離去,不要因為幼兒哭了,就放不下幼兒,不要讓幼兒覺得“有機可乘”。
只要教師和家長都能在這段時間里充滿耐心,互相配合,共同給予科學的指導方法,就會使孩子平穩、順利地度過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