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浙江省紹興市永和高級中學 浙江 紹興 312000)
在新時期的教學當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英語教師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成績而教學,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合理運用教材,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高中英語教學當中,英語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重要素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如果不能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教材,以教材為依據,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就仿若空中樓閣,缺少堅實的基礎。反之,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研究比較透徹,那么就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學氛圍,教會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知識,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在學習高中英語《Travel around》這一單元時,教師要認真的研讀教材,在教學當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要去旅行一般都會做哪些準備工作?請用英語描述一下你的準備工作?請說明一下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在學生們閱讀課文后,可以認識到準備旅行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再讓學生對剩下的問題進行互相的討論,看一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幫助我們解決了生活當中的哪些問題?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準備工作。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課堂教學質量。
英語是世界范圍內廣泛采用的語言,也是人們交流的一種工具。在傳統的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對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導致很多學生的英語變成了啞巴英語,缺少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環境,多和學生進行互動,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1]。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采用全英語的教學,雖然開始學生可能會不適應,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慢慢會接受英語的熏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會選擇使用英語,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當中設置一個英語角,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多多交流。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下,教師都可以和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主題可以是教材當中的內容,也可以是學生們感興趣的其他話題,引導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問可以輕松的學習英語,更愿意開口說英語,這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十分有幫助的。
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是有差異性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更多的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各國的差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2]。只要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他們是彼此聯系的,彼此促進的。因此,教學當中,教師要用國際的視角,傳授學生,英語知識和相關文化。例如,在學習《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這一課時,主要講的是世界各國的語言。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一些有關各個國家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一起討論有關的語言話題。在學習中,用一些閱讀方法和策略,深入的了解這篇文章,同時比較主要國家的語言的不同和相同之處,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平時的日常英語學習當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思考,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善于分析、推斷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等語言思維進行培養。對于英語學習來說,邏輯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邏輯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的,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結合生活當中的實際,注重對學生各種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Inviting a friend to a sports event》這一課時,整篇課文的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對于這個話題也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設置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結合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去發現類似文章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將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英語知識的過程當中,學會合理的運用英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去了解對比英語詞匯的意義、語法的不同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言的應用能力。
在高中英語學習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課改的背景之下,學生的培養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社會的需求,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