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娟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什么是內生動力呢?所謂的內生動力,指的是自身產生一中自發的動力,也就是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自身會根據問題產生一系類的心態,比如:“這件事情我可以很好地處理它”的心態。我們的這種心態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對問題的認識以及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并去處理問題。相對來說就是這種事情的處理,需要我們自身有一種所謂的內生動力,在這動力的驅使下獲得巨大的激勵,并是自身正面積極地面對消極的事件。這種動力有力的幫助學生在學業上進步,更多的是幫助其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能動性的基礎,為其將來成功起到一個助推的作用。[1]
在小學年級不斷提高后,由于小學數學問題也逐漸加大難度,而對于一些小學生來說數學的公式運用、邏輯推理思維需要提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會有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偏差,有些同學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能力薄弱,因此需要老師在一些知識方面更加重視,幫助理解能力弱的同學,利用一些簡便明了的方式對學生講解,讓學生看到老師對他們的用心,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我們的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小數加法和減法》一節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加法與減法時,很多學生自身明白公式的含義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這時候就需要老師通過實物演示的方式來教給學生,不要忽略每個學生,這樣可以給學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學習基礎,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也會大大提高。
鼓勵是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的一個環節,有效的激勵可以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保證,老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要善于幫主并引導學生建立自主感,很多學生其實也想要有自主感但是由于自身的控制能力有限,對自己的自控能力失去了信心,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出來幫助,老師首先要對學生的沮喪進行鼓勵,并對其自控能力弱進行合理分析,通過課上課下的對學生了解,并和學生溝通,協助學生并和學生一起提升他的主動性,久而久之的學生自身就會感受到自主的力量,他們也就會更加發自內心的好好學習。[2]
例如:在我們的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的《分數加法和減法》一節中,學生對分數本身認識就少,突然的加減法運用可能十分生疏,很容易產生錯誤,部分學生由于錯誤就會產生抵觸感,并且不會主動去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而是等老師的答案,這時候老師要去及時的協助學生,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可以給這些學生解題思路但是不給他們答案,這樣學生會根據老師的引導自主的將題目做出來,無論解題時間的長短,老師都要對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鼓勵,這樣學生的自主的主觀能動性就更加強大了。
教育過程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很少有學生把課上的題目當成有趣的節目去聽,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本身不穩定,喜歡的就多學點,對于不喜歡的就學的少,因此,對于不同的課題時,老師要通過課題的特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僅是對學生興趣點的把握,更要對課題進行合理的優化,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對學習產生興趣,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2]
例如;在向學生教授教授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的《圓》一節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對圓環形鐵片進行面積求和。這是一種對圓面積的求和,但是這是一種變相的題目:雖然只是一個基本的求和面積加減法的問題,但這類題目還是很多的,學生自然枯燥,老師可以做一視頻課件“出現一個大圓,然后一個小狗吃掉中間一個小園”的視頻,這樣可以大大的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這時在對學生講解將會是事半功倍,也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產生學習的動力。
小學數學相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在很多內容上是多變、復雜的,但是,一旦教師能夠培養出學生的“我可以”“我可以獨立解決目前問題”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那么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都會有很大的突破,即使遭遇了學習上的困難可以戰勝這些困難的。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學生信息、興趣、自主自控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可以”這樣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小學數學方面的學習自信力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