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俠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南窯頭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新事物的黃金階段,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心性和學習能力不同,很容易造成兩極分化現象。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綜合能力。在教學準備中,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兩極分化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吸引所有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找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興趣可以成為學生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對避免兩極分化現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借助趣味性元素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學生因此會帶著自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例如:在學生學習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述一個故事:“在森林部落生活著許多動物,現在最愛整潔的家庭評選馬上就開始了。百靈鳥裁判先參觀了小蝴蝶的家,它的家里擺放了很多不同顏色的花朵;接著是烏龜的家,烏龜將各種各樣的石頭分類的很整齊……直到走進小猴子的家,小猴子家里亂糟糟的,地上扔滿了水果和日用品,大家都目瞪口呆。”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思考如何整理小猴子的家,然后引出分類主題。學生會對故事充滿興趣,所以會帶著好奇心投入到分類學習中,以此提升了所有學生的學習質量。之后,教師為了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練習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集體游戲,教師向學生發出口令:“戴帽子的學生請起立;扎馬尾的學生請起立;雙眼皮的學生請起立……”,學生在集中注意力聽從教師的指令,并且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最大化的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1]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也在增加。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會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成績也會越來越高。相反,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畏難心理,所以更加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導致數學成績越來越差,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關心學情,多加關注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在課堂中對這些學生多加鼓勵,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找到內心上的歸屬感,從而自信面對之后的數學學習。
例如:在學生學習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之后為學生設計合作探究環節。由于學生已經升入六年級,學生在之前也有了很多的成績作為教師的分組參考,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為A層;成績一般的學生為B層;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為C層),接著教師將每三位學生分為一組,每組成員都包括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每個成員都各司其職,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給出學生小組任務:
(1)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
(2)圓柱有哪些特點;
(3)圓柱與圓錐的異同點有哪些。
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A成員向B成員提供思路;B成員帶領C成員一起解決問題;最后A成員為大家做出最后的總結。這樣的模式會讓每一位在互幫互助中明確自己的定位,并且肯定自己的價值,從而會積極的投入到課堂中,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兩極分化的現象。[2]
數學知識具備抽象性,隨著學習內容的復雜性提升,對于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自然就會降低學習難度,但是對于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他們會在學習新知時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構建師生互動環節,以此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例如:在學生學習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認識方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講解本節知識點的微課,微課能夠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微課中結合具體情境講解方程,以便學生在課下進行知識鞏固,從而加強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兩極分化現象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的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開展新型教學,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促進教學的協調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