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杰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 青島 266107)
在進行唯物史觀的培養活動前,首先教師需要明確,什么是歷史唯物史觀,只有對相關概念有了清晰的界定,才能夠知道該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滲透,并促使學生高效吸收。作為教育活動引導者,教學方案的制定者,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力量,并運用多種方式,為學生的歷史唯物觀培養構建良好氛圍。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有其自身固有客觀規律,相關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物資的豐富程度有著密切關聯。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斗爭理論等。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培養,能夠促使學生加強對于歷史材料的把握和認知,并運用正確的觀念和眼光,對歷史與現實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評判,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同時運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去面對歷史事件。
2.1 運用微課引導,促使學生加強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微課學習,可以使學生們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加強對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可以結合微課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在多樣化教學設備的帶動引導下,提升對于唯物史觀的理解,從而有效獲得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1]
比如在學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革新》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基于對“隋唐制度的內涵、創新”的認知,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全面客觀評析制度本身和制度所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教學方式,為學生們滲透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促使學生可以在課前自主預習中觀看學習,并在多元化知識內容中,增強自己對歷史唯物史觀的理解與把握,從而有效提升探究積極性。
2.2 豐富歷史材料,引導學生增強認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著眼于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培養,難以使教育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因為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其中的一些理論知識難以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影響,對此,在進行唯物史觀培養活動期間,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引入豐富的歷史材料,使學生能夠提高知識容量,增強對學習內容的把握,從而有效提高和發展自己的認知,切實加強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效果。[2]
比如在學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這一單元時,其中包括《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爭》等學習內容,本單元為了使學生們正確地看待歷史,認識抗日戰爭的全民性和艱巨性,體會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有力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通過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唯物史觀,教師可以巧妙運用互聯網,搜集豐富的材料,同時可以運用創設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材料知識,把握教材內容,從而切實增強學生對歷史唯物史觀的把握。
2.3 注重以生為本,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新課程改革方案中提出,要注重以學生為本,真正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活動中來,通過合作學習形式,加強對于問題的認知和把握,并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提升思維能力,發展歷史唯物素養。[3]
比如在學習《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著眼于教材內容,明確通過本課學習需要使學生們建立的唯物史觀念:識記春秋戰國經濟發展的史實,認識它們與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文化變革的關系。并對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運用對孔子言論和古籍圖片進行了解,歸納孔子在文教方面的貢獻有哪些?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過本課學習,假如你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你會重用哪一派學說來治理國家?為什么?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形式,對問題進行交流探究,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認清相關歷史事件發生的客觀規律,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發展唯物史觀。
教無定法,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感受唯物史觀的內涵,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積極制定多樣化教育活動策略,促使學生能夠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在學習探究中提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