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惠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王堂小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音樂教師作為小學階段傳播美的主要載體,有責任去帶領學生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感。受到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影響,帶給小學音樂的教學以根本性的變化,要求教師在這一方面的教學要從原來的傳授知識、唱歌型逐漸轉變為審美型。這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審美教育,從而促使小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并不是天生就有對于音樂美的感知能力的,而這一能力的形成其實就是學生感受音樂的過程,學會在音樂中用審美的耳朵去聆聽發現其中的美。而小學音樂中的審美教育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展小學生這一音樂感知能力,從而推動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能夠啟發他們自然而然地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和創造能力。[1]此外,好的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讓人心曠神怡。當學生受到動人音樂的刺激時,他們的情感也會隨著音樂的旋律變化而變化,從而能夠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還能夠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
2.1 創設教學情景。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音樂情景的創設就是學生感受美的重要來源。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以音樂的審美教育目標作為教學依據,并能夠根據小學音樂的審美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對教學情景進行精心優化,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優美的音樂情景,這也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基礎。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夠讓人們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陶冶情操,所以,在小學音樂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師生共同感受音樂魅力的過程。
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教唱歌曲時,給學生講述一些與歌曲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等。例如,在學習《盧溝謠》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些當時抗日戰爭的具體情況,然后告訴學生釣魚島一直以來都屬于中國的領土,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感。[2]然后再讓學生聽歌曲、品歌詞,清新優美的曲調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音樂情景,而歌詞所表現出的古橋古河之美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這首歌曲的教學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創作的重要價值,還促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從而領悟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真善美。
2.2 巧設教學內容。如果想要更好地借助音樂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在對教學曲目的選擇上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多選取一些具有欣賞價值的樂曲,從而喚起小學生對音樂美感受的欲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深入鉆研、認真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因素,根據經驗將自己對歌曲的體會和解讀有效融入到音樂知識的教學當中去,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曲目進行體驗和感受,進一步促使他們產生對音樂審美的欲望和動力。[3]除了對教學內容下功夫外,還需要教師可以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多參考那些以歡快自由為主題核心的優秀作品,通過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并幫助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風格進行審美體驗。
例如在學習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教師可以先不要急著讓學生進行枯燥的節奏練習和識譜視唱練習,這樣的教學讓課堂失去了原本應有的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識譜訓練和唱歌訓練進行整合,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將教學順序進行調整,先唱歌后識譜。通過教師的示范或視頻播放讓學生邊聽邊仿,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緒、節奏等,在他們學會歌曲哼唱之后,再進行識譜教學,從而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將傳統的音樂知識傳授課真正變為輕松愉快的音樂課,促使學生在音樂中享受,在享受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己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總之,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知識技能的教學,而是要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引起重視,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不僅順應了素質教育要求,更是滿足學生認知需求的表現,真正發揮小學音樂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