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雙
(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 江蘇 南京 210036)
校本籃球課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自主開發的課程,和國家體育課程中的籃球課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學生都是自愿報名,這就保證了學生都是喜歡籃球運動這個項目的,運動水平也相對接近。
再者,運動場地也有保證,這些就給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通過一段籃球校本教材的教學,筆者對籃球教學策略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和大家共同探討。
教學方法是一步一個腳印,即平時常說的,先要學會爬,爬好了,再學走,走的利索了,再學跑,即使跑也要先慢再慢慢加快。說白了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這也是在體育教學中常用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因此被沿用了很多年,直到現在還在用。這種方法體現在籃球教材上,就是按照課時順序,先要學會基本站立姿勢,各種移動,原地運球,移動中運球,傳接球,投籃,然后打比賽,這種教學方法一環扣著一環,看似合理,但卻忽略了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作為青少年學生的天性是不喜歡過多的說教,他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自主發揮的空間,還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和喜歡展示個性的特點,就決定了科學的、理智的、有板有眼的教學方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見得是最好的。其實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忽略了籃球的最本質功能,那就是娛樂性特點。
籃球的本質是一個游戲,發展到今天,由于專業隊的出現,為了能夠打敗對手,出現了許多技術和戰術,也有了更多規則。于是籃球教學也按照這些技術、戰術、規則來安排教學,這使得學生在基礎練習階段很少有機會進行籃球賽,也就很少能獲得進球的喜悅和成就感,即快樂的情感體驗。這不利于他們興趣的養成,而在興趣形成之前進行的過多的基礎練習,會讓他們認為籃球運動是一件苦差事,導致很多學生在沒有培養出籃球運動興趣之前就選擇了退出。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筆者覺得可以改變一下傳統的教學方法。
上面的這種思維方式表現在籃球教學上,就是用打對抗比賽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籃球賽的最終目標是多進球,所以,用不斷的進球來激勵學生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就是最好的選擇。筆者在開始階段先簡練講解最簡單的運球和投籃技術,簡化規則,就開始打比賽,甚至第一節課就可以做籃球對抗比賽游戲,用來提高學生籃球興趣,后面等學生會打最簡化規則的籃球比賽,并有了一點點興趣后,開始教一些簡單技術,再打打低水平對抗比賽,低水平比賽穩定了,學生又多了點興趣后,再開始教一些稍微有點難度的技術,再打比賽,如此循環向上,筆者把這稱之為臺階式教學,在每一級臺階上都是一個完整的配套練習,只是從低層次逐步過度到高層次,每提高一個層次就在規則、技術或戰術上作更高一級的要求,教師在每一級臺階上的要求、引導和技能傳授結束后都給學生一個自主活動空間,學生通過這個空間去消化吸收這個層次上應掌握的技能技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去體會去提高,這樣提高的方式具有穩定性特點,一般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現象,這對學生形成穩定的優秀的性格特征也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能始終保持學生對籃球運動有適當的興奮度,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籃球技術動作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不利于正規動作的學習。其實這也是筆者正想說的,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完全是因為受傳統教育影響太深的緣故,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中,規定了體育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按照這個任務來制定的,把每一位學生都當運動員來培養,動不動就強調正規的動作,而正規動作的學習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和掌握的,有的動作就是有天賦的運動員也要學習鍛煉很長時間,就象籃球的行進間運球這一項,讓一個沒接觸過籃球的初中女生練習,少說也要五課時以上,她才可能基本掌握,每個動作都象這樣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這位同學就不會有多少時間參與籃球對抗比賽,她的籃球學習就不能讓她通過對抗比賽來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雖說也可以通過搞運球比賽來提高她的鍛煉興趣,但這跟打對抗比賽來提高興趣是無法相比的),有的只是艱苦的基礎練習體驗。也許說這可以磨練她的意志,但過多的磨練不符合她的年齡特征,反而容易抹殺掉孩子的天性,讓很多學不會正規動作的學生無所適從,甚至挨批評,這也是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之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希望學生能通過籃球運動的鍛煉而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健全的人,能增強競爭意識,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其實參加或觀賞籃球比賽也是積極性的休息,能夠使人們從緊張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忘卻煩惱,把愛和歡樂這些無價之寶帶給人們,使人成為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