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明鏡小學 浙江 建德 311600)
在之前開展的市級小學美術“同課異構”優質課評比活動中,初賽和復賽分別以“造型表現”領域的《給同學畫漫畫》、《江南民居》以及“設計應用”領域的《正負圖形》《生活中的民族紋樣》四課作為評比課例,筆者有幸參與了整個比賽的聽課活動,受益頗多。
活動中帶給筆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執教《正負圖形》一課的四位教師有三位教師課堂上有多次作業練習的設計。其實初賽的“造型表現”課中也有過半的教學設計中嘗試了二次練習活動,但效果卻各有不同。由于部分教師忽視學情、偏離教學目標,從而導致設計的作業任務是低效練習和無效練習,無法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服務,進而忽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教學目標作為一節課的靈魂,是所有教學活動的方向。而梯度式作業練習就是基于有效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依據制定的合理且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分解后的若干個分層、可操作性的學習任務進行作業練習的設計,由每一次作業練習達成的小目標匯聚成最終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分解準確與否將直接決定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影響美術課堂的效率以及學生學習的程度。
1.1 分解設定目標,呈現內容知識的階梯性。美術新課標對教材內容所屬的學習領域、學段以及每一課具體的學習內容都進行了分析,設定了符合學生實際年齡水平的目標,這些目標都是具體的、有層次的。梯度式課堂作業練習遵循新課標理念,準確把握每一個具體學習內容所屬的學段目標、分解每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1)按學習領域進行分解:例如美術課程的分目標就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設定,每一個學習領域都有不同的目標要求,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在設計不同教材內容時抓住每一個相對應領域的目標要求,將這些要求所對應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融入到作業練習中去,避免出現學習領域目標的互相混淆。
(2)按學段目標進行分解:新課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將小學階段劃分為了三個學段,并針對性的制定了各個學段四個學習領域的目標要求,從第一學段至第三學段呈現遞進式。例如在第二學段中“設計應用”領域就要求融入一些系統性的知識的學習,如“對比與和諧”、“對稱和均衡”等組合原理,進行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所以在分解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該學段的學生特點和課標要求達成的內容,設定符合這個年段學生身心特點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作業練習。
(3)按教材的課時目標進行分解。設計每一節課都要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鉆研教材和參考資料,并根據教材所提供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思考,設定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進而設計出有層次且有效的課堂練習。
【案例1】
以《正負圖形》一課為例,本課是浙美版第七冊第15課,屬于第二學段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對應《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的設計應用領域的目標要求,筆者將《正負圖形》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欣賞正負圖形,賞析正負圖形的概念和關系。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正負圖形的構成方式,運用圖底反轉、形的重復等方法嘗試設計正負圖形。
(3)通過學習、欣賞,感受正負圖形的特殊魅力,拓寬思路。
本以為這樣的目標設定并沒有什么不妥,但通過學情分析后發現在三年級時學生學習了《圖形聯想》一課,已經有初步的關于圖形創意組合的學習經驗,但由于兩課的概念有部分相通,四年級的學生較容易將《正負圖形》概念與之混淆,進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課中“共用一條輪廓線”的設計方法。基于以上因素的考慮,筆者重新設定并分解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1:(學什么)欣賞正負圖形作品,能夠分析和體驗正負圖形作品,找到與《圖形聯想》概念的區別。初步了解正形和負形重復排列及多形組合等構成方式。
目標2(在什么具體情況下)通過激趣導入、欣賞體驗、觀察比較和分析,(怎么學)掌握正負圖形共用一條輪廓線的特點,學習用其構成原理進行簡單的設計。
目標3:(在什么具體情況下)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拼一拼等方法(達到什么樣的要求)感受正負圖形的奇特魅力,體驗設計的樂趣,拓寬學生的創作思維。
前后兩次的教學目標的分解設定,可以發現第一次的目標設計比較寬泛,可操作性不強,對于學生達成何種技能并如何運用技能創作作品均沒有進行闡釋和分解;而第二次的教學目標確立則是非常具體,不僅設置了幾類分層目標,還確定以通過初次作業嘗試和正負圖形作品欣賞了解正負形的概念及基本設計方法的教學重點,以及通過賞析、比較分析及第二、三次練習設計能夠嘗試運用“共用輪廓線”的設計方法進行一定關聯的正負圖形的設計的教學難點。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作業練習的設計自然有章可循,效果突出。
1.2 遵循認知規律,明確技能學習的層次性。任何人的認知過程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是一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美術教師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由于自身學習背景、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只有遵循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設計出準確的練習任務,從而關注到每一個層次的孩子的發展。
美術教師要充分了解所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提供能夠引起學生積極探索和再創造的學習需求,幫助每個層次的學生有效參與美術活動,發展美術素養。
【案例2】
學情分析:第二學段《正負圖形》一課的授課對象——四年級學生,他們充滿好奇心,喜歡游戲和探索性的活動,能感受“對稱”、“均衡”等組合原理,且通過三年的美術學習以形成一定的美術技能,能較好的表現平面形象和立體造型,并由簡單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
環節設計:本課中,在導入環節通過指名學生“咬蘋果”的游戲,鼓勵學生想象,引發興趣。出示作業練習1,學生進行想象設計。
探究環節中再次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思考老師提供的圖形該如何組合在一起?從而嘗試從多個負形中選擇合適的進行組合拼擺……
四年級的學生喜愛游戲類活動,《咬蘋果》的游戲輕松自然的導入課堂。同時進行第一次的作業練習,引導學生觀察咬過一口后的蘋果所產生的輪廓線,為本課的關鍵設計方法“共用輪廓線”打開第一層關口。二次環節中的“找朋友”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玩的過程中又在“共用一條輪廓線”的知識點上進行鞏固并拓展,使學生掌握不僅要共用還要選擇合適的負形進行設計。這就是充分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愛玩愛探索,同時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也有較好的發展的發展規律,巧妙的將學習活動融入游戲。基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的梯度式作業也能有效完成。
從美術課程的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提出,都是對學生在美術課具體達成的知識和技能的關注和具體要求。在美術課程標準引領下的美術教材,是呈現和促進美術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美術教師吃透教材,找準教材編排設置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梯度式的課堂練習設計,無疑是對學生美術素養的梯度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教材重組,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梯度性。在整個小學階段的美術教材編排整體呈現遞進式,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發展規律。梯度式作業練習可以從一節課到統籌小學階段的整套教材并根據不同學段的目標進行合理的編排,使各個知識要點呈現層層推進和螺旋式的上升,更加突出循序漸進的合理性,符合學生學習美術的規律,也使教材本身更加有組織性和綜合性,促進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的美術素養逐步發展。
2.2 自主選擇,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差異性。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合理的設計教學。根據學生素養能力的不同的學生能力不同,存在著差異。有些孩子觀察力極強,對圖像的識別能力高;有的孩子充滿想象,表現的作品創意無限。面對不同孩子的素養能力的不同,美術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讓每個孩子的素養得到很好的發展與提升。課堂作業的設計不僅要考慮班級中孩子是否擅長,更多的是關注能力弱的孩子的作業要求,可進行自選式作業的設計。根據孩子的差異性,通過梯度式的項目化作業,讓每個孩子的美術素養都能在老師精心的作業設計中逐步發展。
新課改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能力差異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梯度式練習的設計正是關注了學生的學情和差異性,力求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完成練習,強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及時的反饋和矯正,讓學生感受到練習帶來的愉悅,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教師通過設置關注每個作業練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把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通過梯度式的練習轉化為技能,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
3.1 依據美術技能水平的高低進行設計。每個學生的繪畫水平各有高低,根據他們能力的差異性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不同層次水平的孩子的課堂練習,讓孩子們覺得繪畫非難事。根據不同學生的技能水平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讓能力弱的學生“能吃”,大多數學生“吃好”同時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吃飽”,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不同學生的發展提供較好的選擇空間。不僅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也充分關注了孩子技能的高低不同。
3.2 依據認知水平的高低進行設計。基于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智力發展特點,設計梯度式課堂練習。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對問題的設計以及作業練習的設計等進行充分的預設,例如對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出一些靈活性及難度較大的作業練習;對于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形式可以有所更改,降低一些難度,讓梯度緩一點,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掌握當堂課中最主要的知識點,學習基本的技能方法,各種針對性的作業設計最終的目標都是鼓勵個體的發展,找到自我的價值體現。
3.3 基于對學生的差異評價進行設計。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梯度式作業練習就是基于學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確保每一個層次的孩子都能得到發展。采用不同于傳統橫向評價的差異性評價方式,能以不同標準來衡量各個能力層次的學生,更多地注重各層次學生是否達到本層次的目標,也就是圍繞梯度式課堂練習中設計的作業練習任務的達成度進行評價。
美術教學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在諸多的教學環節中作業的設計可謂重中之重。有效的作業實質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教與學的互動,并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以梯度作業練習的設計來促課堂教學的有效達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教師更充分的對教案進行預設、對學情進行分析,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差異性。筆者也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