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楊洋
【摘要】供給質量對教師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教育結構質量要符合教學發展的需求,要遵循學科的邏輯性,培養出專業化、層次化的人才,這也符合國家基礎教育的契合程度。教師教育體系要具有向上兼容、開放性、多樣性等特征,這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教師教育結構質量;內涵;特征;提升策略
引言:教師是真理、知識的傳播者,在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繁榮的重要力量。任何量變達到一定程度都會引起質變,教師教育質量要先關注質量,慢慢向結構轉變,最終把握整體的質量。由此,教師教育的質量不應只對候選教師的質量進行關注,還要關注教師的宏觀結構,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提升教師教育結構質量。
一、教師教育結構質量的內涵
教師教育結構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結構,任務系統包括結構,包括要素,結構和要素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教育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1]。質量包括服務、產品等方面的質量,教育質量指的是教師教學的水平,體現在教師教學的結果、過程、條件等方面的因素,最終內核是教師人才培養的質量,包括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師德等形成的培養目標。教師教育結構質量指的教師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呈現正向的比例,契合度高,結構質量也高,反之亦然。教師教育結構質量提升的標準是能否滿足時代發展的訴求、社會的需求,人們對優質教師的需求。
二、教師教育結構質量的基本特征
(一)開放適應性
教師教育結構的開放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攝入,一方面是輸出,前者指的是教師教育要跟隨教育需求、基礎教育等變化汲取新的信息,對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適應需求的變化[2]。后者指的是要科學研判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改革,要通過整體結構優化滿足、適應、服務各種教育的發展需求。這體現在學段數量、學歷、學位、區域結構上,當滿足上面的需求時,教師教育結構質量也會更加整體、和諧。
(二)整體多樣性
教師教育結構質量的多樣性可分為本身的構成,具有整體性,內容包含區域結構質量、專業結構質量、層次結構質量、類型結構質量,這四個部分是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哪一種結構質量出現失衡,都會影響整個教師教育結構。但這四個部分又是一種整體,每一部分都會對整體的質量產生影響,這體現了整體性。其中,多樣化表現在創新結構、優化區域空間等方面,在經濟的發展下,教師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個性化的需求,不同區域的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即表現在橫向的不同,也表現在縱向的不同,這能為教師教育結構質量提供多樣化的標準。
三、教師教育結構質量提升的途徑
(一)基于開放靈活的類型結構差異協調
教師教育類型結構共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教師教育類的院校,這主要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還包括一些綜合的院校,如職業院校、中等職業技術院校,廣播電視院校,這些院校有龐雜的培養機構,容易出現質量不高、辦學秩序混亂的現象,職業院校和綜合院校的數量與質量是極不對等的[3]。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學位的類型結構,其層次為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幼兒園教師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中職、大專的層次上。在經濟的發展下,基礎教育也得到一定的發展,教師的需求也不僅僅是單純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碩博士,要增強碩博士的計劃,因為當前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校意向選用碩博士的畢業生,這也符合教師教育研究生類型結構的需要。
(二)提升大學化的層次結構
教師教育的層次結構與教師的縱向層級有密切的關系,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入學條件與畢業要求、修業年限、培養目標是有差異的,在支持條件、導師隊伍、實踐基地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由此可知質量也是存在差異的,分為卓越層次、合格層次,教師的層次體現在院校、學位、學歷三個方面,這三個層次的結構要均衡發展,以滿足不同區域中小幼教師選拔的需求,教師教育層次結構的比例也要具有合理性,滿足基礎教師發展的動態變化。當前,學歷層次包括中職、大專、本科、研究生,但隨著經濟的這發展,這四個層次已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需求。一些省市提出要實行分層、分類的教師教育結構,利用普通師范類的專科院校要培養學前師資和小教的教師人才;對于初、高、中職類的教師,可通過普通師范院校和示范綜合類的院校來培養。不同層次教師選拔的標準要滿足不同區域教育的需求,還要呈現一定的階梯性。
(三)動態調整需求導向的專業結構
教師教育體系中有不同的區域、學科、層次、學段,專業設置具有復雜、多元的特點,初高中教師專業的設計是由開設的學科所決定的,還有一些專業是按照學段的名稱設置的,這要求教師候選人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素養,能滿足不同結構的需求。教師教育專業的設置還要合理、優化,建立注重適應基礎教育教育師資結構的機制和觀念,讓教師教育結構具有現實的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深刻理解教師教育結構質量的內涵、特征,要以此為基礎,看到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多樣化的提升策略,促進教育事業體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顏芳.中小學教師提升信息素養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0,9(47):92-93+96.
[2]曹琪元.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J].教書育人,2020(35):41-42.
[3]李潔,李維龍.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策略[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5(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