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紅
【摘要】幼兒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奠定學習基礎,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備受教育者的重視。幼兒園中的生活教育可以讓幼兒得到全面發展,更加了解生活、學會生活。本文對幼兒生活教育的目標和實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幼兒;生活教育;新時代
引言:幼兒教育的主旨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實施思路為“在生活中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出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他指出,生活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應在生活中實施教育,讓學習者在生活中體驗和探究,為改造生活而實施教育。幼兒園教師應認真分析和領悟“生活教育”理念,并在教學中踐行和落實,打造有質量的教育,關愛幼兒的健康發展。幼兒生活教育的開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生活教育的目標
對幼兒實行生活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生活,助其健康成長。所以,教師需要讓幼兒有安全意識。首先,對于會損害到自身的事情、物體進行初步的了解。嚴禁幼兒觸碰管制刀具等鋒利的物品,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陪同中完成一定的體育活動,要了解到自身身體的脆弱。教師要教導孩子出行需要家長或者教師的陪伴,不能單獨外出等注意事項。其次,教育幼兒愉快生活,就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愉快地面對事情,不要使自身產生不適的情緒。讓幼兒之間可以團結友愛地生活,學會如何與人交往。最后,積極創造。幼兒的想象力豐富,教師要引導孩子發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大腦得到充分的刺激和發展。幼兒的生活分為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幼兒的行為舉止,保證兒童的健康與發展,幼兒園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生活平臺,讓幼兒可以充分完成游戲、休息、學習。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什么樣的環境就能養育什么樣的人。有生活氣息、輕松和諧的環境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較強的生活適應能力。因此,幼兒園應該重視環境建設,在“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下,將教育與生活融合起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與其說幼兒是來接受教育的,不如說幼兒是來生活的。幼兒園要重視校園環境的建設,為幼兒打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園所應有花有草,有田塊、柵欄,有可以讓幼兒勞動的區域。在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完成,讓幼兒感受勞動的快樂、生命的成長,體會種植的樂趣與成長的力量。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起種植茄子、西紅柿、黃瓜,一起種植小麥、黃豆、絲瓜,待到果實成熟時,幼兒可以吃到自己種植的蔬菜。在種植的過程中,這些蔬菜水果又是非常真實的生活化學習素材,幼兒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很多的知識,掌握很多的生活技能,最為關鍵的是,他們能感受到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成長。幼兒處于無憂無慮的年齡,教師可以幫助他們認識生活中的趣事,讓幼兒有屬于自己快樂的童年。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教師的鼓勵、幼兒之間的游戲、回家路上看到的小狗,都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為了營造幼兒對于生活的滿足,教師需要將幼兒的學習空間進行優化,包括色彩、圖案等因素,包裝成可以讓幼兒得到放松的場所。首先對于學習空間,幼兒在其中應當感受到幸福、積極的氛圍,而不是嚴肅的教學氣氛。教師可以運用可愛的圖案、環保的顏色以及相應元素,讓孩子們愛上幼兒園的環境。同時,要注意幼兒的安全,對于尖銳的地方盡量以海綿包裹,防止幼兒碰撞受傷。教師也可以設計相關標識,標識可以在不經意中加深幼兒的印象。在兒童經常接觸的地方添加標識,讓其效果更自然地發揮。標識中可以寫:今天又是充滿活力的一天!小朋友加油!外面的陽光多美好!一系列會優化孩子們心情的話語,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處于美好的環境中。
三、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幼兒園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將活動與生活緊密相連。這個當下幼兒教育教學中出現的“教育活動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脫離”的典型案例。將兒童與生活經驗隔離,教學活動環節固化,形成了表面上“積極”,實際上隨意、盲目、被動而麻木的學習。我們知道,任何教育都始于生活經驗,以經驗作為基礎的教育活動兒童才會產生興趣。杜威很早就強調:“要重視兒童生活經驗價值,任何的教育都始于兒童的生活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起兒童活動的興趣,而學科對兒童的經驗發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以此來激發兒童的興趣。同時要兼顧學科課程所具有的教育的價值性與普遍性問題,只有將學科課程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融合時,課程的教育價值才能盡情地發揮,學科課程實施才具有方向性與建構意義。教師可以每個月收集幼兒在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將話題歸納到一個筆記本中,然后組織幼兒一起討論,共同設計活動,并將活動整理成冊,形成生活化的校本課程。由于這些活動的主題來源于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話題,并且是與幼兒共同討論確定的,因此這些課程更具生活化的意義,幼兒的參與程度也會更高。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降落傘”探索活動。幼兒對風箏感興趣,有的幼兒看到一朵朵蒲公英會興奮不已,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降落傘”探索活動。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如塑料袋、細線、紐扣、塑料花片等。幼兒在做好一個降落傘時,會發現降落傘能承載比較輕的塑料花片,如果把塑料花片換成比較重的物體如紐扣,就會發現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變快。于是,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改變傘面的大小,再次對降落傘的承載能力進行探究,幼兒會發現傘面越大,能承載的東西越重。因此,幼兒能在自主動手與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奧秘。
四、以生活為目的實施教育
教育可以讓幼兒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當前,環保是生活中的熱點話題。生活可以給予孩子無限的靈感,教師需要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智慧。幼兒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開啟幼兒智慧的鑰匙,創造可以有效刺激他們的大腦發展,創造的過程可以讓幼兒的手、腦、全身進行協調活動,讓他們全方位地發展。對于幼兒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幼兒園的生活也是教育的平臺。教師在課間、午間休息都要注重對于幼兒的培養,讓幼兒的在校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意義,生活是幼兒的啟蒙教師,教師要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不經意的教育,會更加自然,促進他們了解、吸收。教師要把控日常細節,讓幼兒對于細節的把控到位。雖然一個細節微不足道,但是細節的積累就會對幼兒的成長造成重大影響。比如,吃飯時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吃飯時要注意不要發出過大的聲音,要一心一意地就餐。如何觀察包裝袋的結構等,把握住細節可以加強幼兒對于生活的觀察,提高幼兒的洞察力。環保不應只是口號,而應將其真正地踐行到生活中。幼兒園可以組織“對一次性塑料袋說不”的系列主題活動,該主題活動為期一個星期,同時號召家長參與。系列主題活動包括“我不使用塑料袋”手抄報繪制評比、“我不使用塑料袋”演講比賽、“廢舊材料大變身”手工制作競賽活動等。在該主題活動中,幼兒園要號召家長參與其中,家園共育,與幼兒一起通過演講、繪畫的方式,展示自己對環保理念的理解,并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幼兒園要鼓勵家長在生活中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制作“家庭環保計劃表”,帶領幼兒一起踐行環保理念。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幼兒參加美化和改造生活環境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學習到知識,還能認識生活的意義。為了發展幼兒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幼兒園可以開展一些生活技能大賽活動,如疊被子、穿衣服、穿鞋子比賽等。契合生活、以生活為目的實施教育,才是有質量的教育。
總結:生活教育對幼兒非常重要,其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還能讓幼兒更加熱愛生活,加深生活體驗。教師在進行生活教育中需要讓幼兒保持愉快的心態,以安全為基礎,讓幼兒全面發展。“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是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基礎,尊重兒童的理念,因而必然也是不斷創新變革幼兒實踐活動組織策略的理念;在全人發展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中,打造知行合一的趣味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是幼兒教育不變的主題。
參考文獻:
[1]岳偉.論教育實踐的生活世界轉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42-43.
[2]鄒玲娣.社會領域活動中情感體驗策略談[J].幼兒教育,2020(3):37.
[3]王艷玲.課堂教學中兒童生活經驗的缺失與回歸:兼論杜威《兒童與課程》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1):23.
[4]杜建群.實踐哲學視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193.